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市情概览 > 红色六安
红色六安


 红色热土



【革命地位】 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从党的创立到新中国诞生,六安28年红旗不倒,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新中国大厦的一方坚实基石。六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着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壮丽的篇章,创造不朽的业绩,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六安与中国革命同频共振。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六安马列主义传播早,党团组织建立早,党团骨干培养多,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基地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商南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震动全国,苏家埠大捷光耀军史,一首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诞生并传唱天下;诞生安徽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成为全省红色区域中心;以六安为核心的皖西北苏区规模占鄂豫皖苏区的大半壁江山,六安境内80%以上是苏区,苏区建设成为全国典范。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六安发展壮大,走向皖中和皖东抗日前线;六安是安徽省国共合作抗日的指挥中心、活动中心,是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才的重要输送地。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原突围东路突围的发生地,见证“皮旅”中原突围创造的奇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张家店战斗开辟了大别山解放区的新局面;全国解放前夕,六安人民踊跃支前,这里是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六安市所辖各县区全为革命老区,其中金寨、六安(包括金安、裕安)、霍山、霍邱4县为苏区县。

【革命军队】 六安与人民军队血脉相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境内组建或以六安武装为主建立、改编18支(次)师级红军部队。商南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后组建的红三十二、三十三师,与黄麻起义后组建的红三十一师并称为鄂豫皖边区最早诞生的三支主力红军。1930年春,红一军成立,六安人许继慎任军长,统一了鄂豫皖边区的军事指挥。红一军的3个师1个独立旅中,有2个师和1个旅源自六安。此后,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五师、红一军新的第三师、中央独立第一师、中央教导第二师、红二十五军军部及所辖3个师、红二十七军军部及2个师等主力部队,2次重建红二十八军及第八十二、八十四师。同时,六安境内多次建立游击师、赤卫师、独立团、战斗营、游击队、便衣队等大量地方武装,不断成建制地编入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最初的7个师、2个旅、1个团中,源自六安的就有5个师和1个旅,是红四方面军的基干力量。长征中的4支主力红军有2支源自六安。从六安走出的红四方面军主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成为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组建和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骨干和源头,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作出巨大贡献。

【革命人物】 六安自古多豪杰,红土地上聚精英。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无数六安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锻炼出大批治军治国英才,建立不朽的业绩和功勋。其中,有现代革命文学拓荒者蒋光慈,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一许继慎,皖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舒传贤,红色特工“龙潭三杰”之一胡底,红军虎将周维炯,两膺上将洪学智,中华女英烈汪孝芝等。革命战争年代六安牺牲30万人,其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25900多人,占全省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在册烈士总数的44%。六安是将军的故乡,在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1614位开国将军中,从六安走出的就有108位(上将1名、中将11名、少将96名),位列全国第三,占全省130位开国将军的83%;金寨和原六安两县位列全国十大将军县,金寨有59位将军,其数量居全国第二。

【大别山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牺牲和重要奉献,六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诞生红二十五军等多支主力红军队伍,走出洪学智、皮定均等108位开国将军,留下563处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铸就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其丰富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政治本色和人格力量在大别山革命史上的集中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9月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批精神谱系。

【淠史杭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8年开始,六安人民历时14年兴建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以最高日上工人数80万人,累计4亿工日的“人民战争”,开挖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建成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控制面积1.4万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的特大型灌区,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史上的一座丰碑。据统计,淠史杭工程自1959年第一批工程建好发挥效益至2023年开工65周年,累计灌溉引水1786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5.2亿亩,增产粮食1590亿斤,年均防洪减灾效益超过4亿元,在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城市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这一伟大工程孕育的淠史杭精神,与大别山精神一脉相承,充分体现六安人民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