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大讲堂

未完成的“大上海计划”

发布时间:2013-02-18 08:16:31 审稿:人民网 作者:admin 浏览:3971 次
【字体大小: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

 

■今天的上海市民已经难以想像,民国时期的上海市政府及属下各部门,因需避开各国租界,散处于上海市区各个角落办公。如市政府在丰林桥(今名枫林桥),工务局、卫生局在毛家弄(今毛家路),社会局在小南门外,教育局在大吉路。工作联络、市民办事都极不方便。 1929年7月,旧上海市政府第123次市政会议决定,正式推出“大上海计划”,即绕开租界和旧市中心,在上海的东北部重新造就一个新上海。

这是一个国人欲同耻辱的租界分庭抗礼的计划,但这一计划最终却夭折于日寇的侵华战争。

只是朱颜改——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往吴淞的市民路过上海体育学院时,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座巍峨的宫殿,一幢气势宏大、而又铅华凋落的建筑,很突兀地出现在这远离繁华闹市的郊外僻静处,看上去有一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凄凉。就犹如我们在村野茅屋中,突然发现了一位卸妆未净而又风韵犹存的贵妇人,总会对她的出处产生好奇。隐约听说,这是以前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什么建筑。很多年以后才知道,这里就是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 (今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

1933年10月10日10时,上海市民喜气洋洋等到了这个时刻。一座民族风格显著的宫殿式建筑气派耀眼地站立在了江湾昔日的田野上。市政府新厦落成典礼正式开始,奏乐升旗,礼炮齐鸣。天空中传来发动机的声响。庆祝盛典的8架飞机,从人们头顶上掠过,撒下了花花绿绿的彩色传单。这一天清早,市民们纷纷从虹口到江湾,一路车水马龙,还挤满了扶老携幼的步行者。大家都想来看看中国人自己的“新上海”。在建造的两年中,大楼还在“一二八事变”中遭到轰炸。上海市民受够了一次次的屈辱。他们要在“新上海”找到未来的希望。

这一天,参观的民众达10万余人。此后三天,新厦都对市民开放,更是人潮滚滚。新厦采用“涂彩飞檐梁柱式”,是传统的中国古典式建筑,朱红色的梁柱,屋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新厦正面中间是宽阔的汉白玉的台阶,台阶两旁有石狮守卫,直通二楼大礼堂,礼堂两旁为会议室。一楼为正门,车马可直达门前。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一层包括传达室、警卫室、收发室、会计处、保险库、大食堂及办公室等。第二层为大礼堂、图书室及会议室等,同层的大礼堂由台阶直达,与办公处完全隔离。第三层中部为市长及高级职员办公室,两翼为各科办公室。第四层从外面看隐藏于大屋顶底下,是通常所说的假四层,利用屋顶空隙作为休息室、储藏室、档案室及电话机房等。内部设施条件在当时来说是十分现代舒适的,有电梯、热气管道和抽水马桶、消防设备等,并装有防暑扇119个。热水管道所产生的热能,使得室外温度为0摄氏度时室内可达22摄氏度。可谓是冬暖夏凉。

这里我们不能不提起他的名字——董大酉。他的名字注定会镌刻在中国建筑史上。从最初的征集设计到制定图案,再到最终定稿,他都是主要领衔者。

与此同时,“大上海计划”进入大规模的开发建设阶段。以市政府大楼为轴心,周边道路网格已见雏形,以 “国”、“民”、“政”、“府”为经纬路标,构成了今天这个区域独特的路名。譬如像 “政府路” 、“政治路” 、“民约路” 、“民壮路”、“国权路”等等。轻便铁路贯通东西,虬江码头一期亦已竣工。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如双子星座,又像是两座城楼,相对而立;上海体育场在东亚也是首屈一指……

1935年2月,为了改革繁琐铺张结婚习俗,旧上海市政府倡议举办“集团结婚”,得到了饱受繁文缛节和经济压力之苦的年轻人呼应。4月3日,春暖花开的日子,首届“集团结婚”在市政府大厦前举行,54对新人,穿着由美亚织绸厂提供的名牌丝绸、著名服装设计师统一制作的婚礼服站在台下。新郎一律穿蓝袍黑马褂,新娘着短袖淡红色长旗袍,胸佩红花,手捧鲜花,头顶白纱。王开照相馆摄影师在市政府新厦前为新人们拍摄了集体合影。美国派拉蒙、米高梅、福克斯三大电影公司也到场竞相拍摄、制作新闻影片,传送至世界各大都市放映,使外国人也能看到这一世界罕见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式婚礼。

但是好景不常,一个身处列强虎视眈眈之下的弱国,又怎能奢望享受宁静安乐的生活呢?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江湾地区首当其冲,成为中日军队第一线的交战区。 “上海沦陷”之后,“大上海计划”被迫全部结束。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当局将上海市政府又设在了旧市区的繁华地段。对当年的“大上海计划”弃之如敝屣,使得 “大上海计划”如同一个被搁置的旧梦,江湾五角场这一带再次荒芜寂静了。

上海解放后 “大上海计划”中残存的市政府大楼,现归上海体育学院;原上海博物馆、市立医院、卫生试验所、中心公园、航空协会,均在现第二军医大学内;原上海图书馆,现在同济中学校园;原上海体育场,现为江湾体育场。旧市政府大楼现为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及“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国有一个梦——

飞机楼

“飞机楼”(现在第二军医大学内)

不知是这幢大楼该感谢郑钟良先生,还是郑钟良该感谢这幢特殊形状特殊经历的大楼,总之他们有缘千里来相会了。他们邂逅于1991年。如果没有这一次的邂逅,一段珍贵的历史不知还要尘封到何时。

这幢楼的奇特之处在于人们在地面上是无法察觉的,这也是它那么多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缘由。那天,泰国南洋金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钟良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康宾楼做体检和治疗,俯瞰对面,不经意间发现这幢楼顶呈飞机状的大楼,双翼展翅欲飞,不由起了探究之心。他下楼仔细参观了这幢大楼。发现了正门右侧的奠基石,镌刻着这幢大楼的来历。郑先生是个有心人。他为此还特地去南京查阅有关档案。结果就查出了民国时期一段悲壮而令人唏嘘的历史。

1932年,日军在沪寻衅发动“一二八事变”,日机从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能登吕”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闸北华界,宝山路584号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中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藏书超过30万册)均被炸毁。大批民居被毁。后来,虽在英、美、法、意各国调停之下签署中日《淞沪停战协定》,上海获得了暂时的安定,但中国人民对于所遭受到的奇耻大辱却牢记在心。

1933年元旦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航空协会。中国航空协会需要一个会所,于是就有了建造“飞机楼”的计划。航空协会从民间集资10万元,邀请留美归国的著名建筑师、“大上海计划”建筑群的总设计师董大酉担任“飞机楼”的设计师,久泰锦记营造厂承建。在新规划的市中心区博物馆旁,征得10亩土地,于1935年10月12日奠基。

董先生将这幢承载着全中国人强国梦想的大楼设计得几近完美。整座小楼如同当年的一架双翼飞机,结构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机首和双翼组成,共三层。圆形机首的底层为会客室,沿扶梯盘旋而上可达顶层。顶层为纪念堂,呈圆形环墙,嵌以黑色大理石。中间呈圈状,建成三祭台。祭台正中镶着一块蓝色玻璃,阳光透过玻璃直射大厅,此曰“皇穹宇”。再登高至楼顶可达白石砌成的“圜丘坛”。坛分三层三圈,人称“小天坛”。外墙呈流线型,光滑流畅。第二部分由机身和尾翼组成,高二层,多为航空协会办公室。机身顶部也是如真的飞机般呈弧形。尾翼上镶有“中国航空协会”字样。在很短的时间里这幢独树一帜的大楼便已竣工,1936年5月5日举行落成典礼,正式交付使用。

在不久后的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终于腾空跃起,重创日军,让饱受战火蹂躏的中国百姓看到了希望之光。但飞机楼却遭到日军轰炸,受到破坏。上海沦陷后,飞机楼被日军军事用作军火库,放置屠杀中国人民的武器。这是飞机楼最为不堪回首的经历。随后,这座经典建筑竟被人们淡忘了。

解放后,在原国民党国防医学院旧址上建立起来了第二军医大学,飞机楼便围在了校园里。可是却无人知道这幢楼的来历,大楼被当作长海医院的病理科和实验室,使用了30多年。直到华侨郑钟良先生在这里慧眼识遗珠。他特别珍惜自己与飞机楼的缘分,出资2000余万元人民币,对已饱经沧桑的大楼进行修缮。 1993年12月18日,飞机楼修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题写“飞机楼”匾额。在我近年寻访这座小楼时,它正作药房和档案室之用,显得清静而优雅。

几度夕阳红——

江湾体育场

又是这个我们已经熟悉了的名字——董大酉。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经典。 1935年10月建成的上海市体育场(今江湾体育场),同样出自董先生的手笔,同样以独特的造型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一抹重彩。上海人应该为这位伟大的董大酉先生立一个碑,树一个传。但对董先生来说,他已经不需要了。这些建筑——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飞机楼、原上海市博物馆、原上海图书馆……哪一个不是直到今天都让人惊艳的作品。这就是他的历史丰碑,每一座都是。

上海市体育场由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三大建筑构成,呈三足鼎立之势,占地300亩。这个体育场在当时远东的体育设施中,可说是独占鳌头。

运动场是整个体育场的核心主题,呈椭圆形,由田径场和环形大看台组成。田径场设有一条环形500米跑道,分为8道,东西直道长220米 (当时国际比赛设有200米短跑项目),跑道内侧为投掷区和跳高区,中间是足球场,足球场的北侧是网球场,南侧是武术场。看台东西两侧司令台设计成三孔券门牌楼式建筑,三座人造白石大拱门高达8米,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云纹、火焰纹、莲花纹等雕饰,顶部左右两端各设古铜色金属大鼎一只,专门用于点燃象征运动精神的熊熊火炬。拱门上方分别刻着“国家干城”、“我武维扬”、“自强不息”三块门额。

遇有比赛,观众可从回廊的34个入口进入看台,就近入座;比赛结束,6万名观众仅需5分钟即可全部离场。设计之精细、考虑之周到可说是完美无缺。

体育馆设有3500个座位,1500个立位,并安装了当时先进的暖气设备。大跨度的穹顶在当时国内是独一无二的。馆内运动员休息室、裁判室、贵宾接待室、浴室等辅助设施一应俱全。

游泳池为露天标准游泳池,池长50米,宽20米,最浅处1.24米,最深处3.38米。四周看台有5000个座席。池底及池边铺白色马赛克,四壁砌白瓷砖,容水量2200立方米。在水的大容量使用上可谓是环保先锋。滤水设备十分完善,浊水进了滤水锅后再回到池中,循环不息,池中保持碧波荡漾。池内的灯光设备在当时也是最新式的,水下装有32盏强光壁灯。

上海市体育场落成后不久,1935年10月10日上午10时整,旧中国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在这里拉开帷幕。这天,虽下着蒙蒙细雨,但市民中“衣雨衣携雨具而来者,至为踊跃”,把可容纳6万人的体育场看台“挤得水泄不通”。来自全国各省、市及海外华侨组织的2700余名运动员举行入场仪式。当东北五省市代表队选手身穿黑色孝服,手执象征故乡黑山白水的黑白两色旗经过看台,全场观众静默无声,一种“国破山河在”的悲愤在每个人的心头涌起,“勿忘国耻”,是这届全运会一段雄浑的背景音乐。中国飞行社及中央航空学校特派出飞机在体育场上空翱翔,万众仰首,情绪高涨。

中国人想走上一条振兴之路,日本人却早已虎视眈眈。 1937年“八一三事变”,江湾市中心区被日寇占领,上海市体育场也沦为侵略者的军火库。日军在昔日美丽的草坪和跑道上修建兵器修械厂,开挖河渠、修筑电网、垒起碉堡,这里成了魔鬼的城堡。直到抗战胜利,国民党继续将体育场作为军用。 1946年7月,场内的炮弹库突然爆炸,熊熊烈火烧了7天7夜。火灾过后,已是断壁残垣,破败不堪了。

解放以后,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体委耗资193万元,对体育场进行了全面整修,更名为江湾体育场。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亲笔题写了“上海市江湾体育场”8个大字,镌刻在西主席台正门的上方。从此,江湾体育场成为上海举办大型体育比赛的主要场地。

1983年9月18日到10月1日,第五届全运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的全国运动会。上海运动员朱建华在这届运动会上得天时地利人和,超水平发挥,在预赛和决赛中先后以2.37米、2.38米的成绩两次刷新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被誉为“世界第一飞人”。在中国足球兴起俱乐部制和甲A联赛初期,这里曾是申花足球队的定点球场。

随着上海各区体育场的兴建,以及更大规模的8万人体育场的落成,江湾体育场也渐渐遭到冷落。2006年11月江湾体育场被改建为国内首个体育休闲公园,城墙般的大门、看台、拱门、环形长廊等修旧如旧,功能却已不同,里面是公园式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以及网球、滑板、攀岩、武术等的健身场地。 2007年10月,大气磅礴的世界夏季特奥会闭幕式在这里圆满结束。

城墙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彩蛋今胜昔——

江湾五角场

江湾五角场新貌

“五角场”的诞生,也是源于1929年7月的那个“大上海计划”。 “五角场”所在的这个位置,是“新上海”通往旧上海市中心的必经之路。五条放射状的马路分别通向杨浦、虹口和闸北,五条路犹如五个角,交会点便是一个圆形环岛,大家就称之为“五角场”。 这种不同于一般棋盘式的道路设计,是由美国专家和中国设计师共同制订的。比之一般的十字路口,更加起到四通八达的作用。

“八一三事变”中,这里又成了日寇进犯上海首当其冲之处。日军占领上海后,到1941年12月,已建成占地7000亩的飞机场一座、辟筑道路29条,以及各兵种的兵营,包括设在环岛的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市京路的联团司令部、政肃路的铁道兵、叶家花园的宪兵队、江湾体育场的军火库和军械修理厂等。这里充满着侵略者暴戾肃杀之气。

抗战胜利后,五角场一带重又恢复了人气,逐渐形成居住区,商业也随之发展。环岛地区成为通往吴淞、闸北、浦东和市中心的必经之地。之前都只是民间称此处为五角场,正式以五角场命名的单位是1949年的五角场村小学,以及1950年4月建立的五角场乡。 1962年,五角场镇政府正式建立,隶属宝山县。1984年9月,五角场镇划归杨浦区。

上世纪50年代,淞沪路、邯郸路转角商店群形成,成为这一带的主要商业区。也是复旦、同济的师生购买日用百货的主要消费场所。两校的师生,无论是聚餐、拍照、买书、买衣服,一般都到五角场。在复旦就读过的人没有不知道“朝阳百货”的,两层的商场,拥挤的格局,但似乎生活用品十分齐全。隔壁的“大众”点心店,也是学生解馋时的最爱,红色的鸭脖子永远放在橱窗最显眼的地方。

今天的江湾五角场是上海市政府规划批准的市级副中心之一。中心环岛已成了发光的彩蛋,一条中环高架路从彩蛋中心穿过。彩蛋下面的步行街可以通往五条马路中的任何一条。万达广场、百联又一城两家大型商城隔着一条淞沪路对视着、竞争着。书城、溜冰场、电影院、咖啡店、名牌专卖店、中西餐厅……市中心南京路、淮海路有的,这里全有。节假日,人潮如涌。因为历史的风云变幻,五角场作为上海市中心,虽已成了海上旧梦,但它正在走向新的繁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