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分3个板块16个方面60条2万多字,《决定》描绘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任务的大战略,这是回应百姓关切、顺应时代潮流、汇聚改革力量的大部署,这是结晶全党智慧、彰显全党共识、凝聚全党意志的大文献。
《决定》开宗明义,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习近平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如何理解“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
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35年来,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成为充满发展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35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新兴经济体的一号大国。35年沧桑巨变,六安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是地区生产总值从9.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逾千亿元,财政收入由0.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12.4亿元,三个产业比重由65.3:16.4:18.3调整为2012年的21.7:46.1:32.2。二是六安中心城市规模已经扩大到67.5平方公里、65万人,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环境治理范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三是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年分别达到36922元和6535元,较1978年分别增长了68倍和32倍,老区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提升。对于欠发达的六安来说,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在全省人口面积在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指标靠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科学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全市贫困县区个数、重点贫困村个数和贫困人口总数均占全国的1%左右,扶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作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江淮城市圈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三个“异常艰巨”就是我们最基本的市情。习近平强调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决定》的出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的推进,给六安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当务之急就是要立足市情、错位思维、差异定位、转型发展,唱响发展主旋律,打造经济升级版,寻求最大公约数,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
《决定》明确指出,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历史是最好 的教科书。35年前,我们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道路、重大理论、重大制度问题上,封闭僵化,走了弯路,栽了跟头,吃了苦头,遭了挫折,教训极其深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由现状与问题的倒逼,从农村到城市、从国有到集体、从民营到股份,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爬过了艰难险滩,经受了内外考验,取得了骄人业绩,不仅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实现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小康目标,中国人民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步步逼近。如今,改革开放历经四次换挡,结构调整面临三大拐点,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更加突出,利益固化的陈年藩篱必须打破。凡是公民能自决的政府要退出,凡是市场能调节的政府要退出,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唯一出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的深刻变化,《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重中之重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的时间节点是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中央、国务院致力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矛盾,以“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力推进改革,以“决定性作用”凸显经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以破除“二元结构”谋城镇化发展之长策,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带来了发展机遇。我们要强借东风,抢抓机遇,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大力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用改革举措保持发展活力,用创新机制积蓄内生动力,争当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不断取得改革创新的新胜利。
三、坚持保障民生不错位
习近平同志指出,90多年来,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毋庸置疑,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改革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决定》还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与意义的点睛之笔和应有之义。35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百姓生活大大改善,但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继续拉大,起点不公、过程不公、结果不公还相当突出,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就是明证。为此,百姓有三盼:一盼破障碍——破体制机制障碍,二盼有保障——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三盼能分享——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我们要形成对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给全体人民遮挡人生风雨的大伞的共识,加大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力度,牢固树立宏观要稳、微观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治理理念,紧紧围绕百姓关注的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等重点民生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如在医保上要加大城乡并轨、扩大范围力度,在养老上要加大制度整合、待遇趋同力度,在住房上要加大两房合一、申请便利力度,在做好“基本民生”上下功夫,在保障“底线民生”上做文章,在处理“热点民生”上出实招,真正把是否创造起点公平、维护过程公平、缩小结果不公平作为保障民生的标尺和改善民生的底线,不断交出百姓满意的新答卷。
四、坚持高压反腐不手软
腐败问题不仅是社会难以根治的毒瘤,而且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几乎成为人们发泄不满的贬义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决定》从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方面预防腐败等治本环节推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一年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抓铁有痕的勇气,以踏石留印的魄力,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导向,以全党开展的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从领导干部做起,制定了三个不增、六个严禁和八项规定;从党政机关做起,坚决反对四风;从作风转变做起,取消和下放审批程序;从建章立制做起,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约法三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查处大要案做起,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不仅如此,中央加大了巡视力度,加大了网络举报力度,加大了考核导向调整力度,加大了领导干部报告重大家事力度,加大了案件查处曝光力度,为盲目举债的干部上了“紧箍咒”,给多占房车的干部上了“紧箍咒”,给公务接待的干部上了“紧箍咒”,给政绩考核的干部上了“紧箍咒”。特别是2013年,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与反腐倡廉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定力,在打“预防针”下功夫,在筑“防火墙”上做文章,立新规、强巡视、抓节点、建平台、扫四风、打老虎,说到做到,招招有力,取信于民,持续发力,传递出反腐无禁区、无句号、更透明的高压信号,树立了亲民、改革、反腐、务实的鲜明形象,党风政风民风,新风扑面,坚持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的道路,受到全国人民的信赖与拥戴。反腐倡廉,任重道远;正风肃纪,时不我待。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讲话,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
五、坚持人民江山不改色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在确保社会稳定中推进;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这“五个必须”,深化了党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指针。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东欧、苏联等前社会主义国家也搞了“改革”,有的甚至比我国还早,但他们的“改革”方向偏了、路走歪了,不但没有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事业,反倒是颠覆了社会主义制度,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教训极为深刻。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与实践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能否保持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事业的命运。实践反复证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方向就完全偏了。有的人把改革开放定义为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说你“不改革”。这与其说他们是对改革的曲解,倒不如说企图要我们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的改革已进行了35年,总体上不存在哪些方面该改的而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那些不能改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等,不但现在不能改,今后仍然不能改。普世价值是西化,自由主义是灾难,宪政民主走不通,虚无主义要不得,大道理还要讲,老祖宗不能丢。对方向问题,我们不能糊涂;对原则事情,我们不能含糊。习近平同志指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在改革方向、改革牵引、改革目标、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记“六个紧紧围绕”,排除各种干扰,真正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决定》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进行深刻揭示,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将党的历史有机地融入治国理政管党的宣言书和动员令。
习近平同志指出,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转职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一主线,把“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叫的更响,把“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喊的更亮,守住底线保持政策定力,看住边界创新调控思维,牢记“两个务必”, 引导主流思想,坚持守土有责,增强政治定力,培育核心价值,弘扬六安精神,锻造过硬作风,着力攻坚克难,锐意求实创新,不断汇聚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保护青山绿水、建设幸福六安而不懈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