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后,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实行战略转移。留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斗争的红军不足2000人。而蒋介石调至该地的国民党正规军就多达17万人,以百倍之兵力向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清剿”,扬言要在3个月内将红军全部消灭。
在鄂豫皖边区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根据省委留下的指示信,重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与困苦,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使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武装斗争得以继续和发展,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区,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篇章。
临危受命 重整旗鼓
红二十五军转移后,国民党政府将鄂豫皖边区划分为四个“驻剿”区,以56个团及一些军、师属的营、连,对革命根据地进行“清剿”。鄂豫皖边区中共领导机关皖西北道委和鄂东北道委各仅存几块狭小的根据地,且处于敌人的包围、分割、封锁之中,又经敌人反复“清剿”,受到很大的摧残。
在局势极为险恶、环境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高敬亭此时作为鄂豫皖边区党政军最高领导人,深感责任重大,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胆略。他一方面令红八十二师和皖西北第三路游击师跳出内线敌包围圈,东去霍山、舒城、潜山地区,到外线敌后方,开展游击活动,以钳制与分散“清剿”根据地的敌军,并寻找新的立足点;一方面领导各根据地党、政、军、民利用深山密林和地形熟悉的有利条件,避开敌主力“清剿”,积极活动于敌人的据点之间,袭击敌人,镇压反动分子,破坏敌人交通线。
反敌“清剿” 中流砥柱
红二十八军重建后,即面临着敌人部署的三个月“清剿”。敌十一路军和二十五路军5个旅的16个团从西北、东北、南面合围而来,形势十分严峻。高敬亭率部勇猛战斗,几次突破敌人的围截。2月12日,部队转移至霍山县太阳畈东北的黄泥塝又遭敌拦截。红军据险抵抗,激战半日撤出战斗。红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在战斗中牺牲。随后,全军冒着大风雪连夜翻越海拔1700多米的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拂晓时到达马家河,摆脱了敌人。
蒋介石计划破产后,又于4月电令“豫鄂皖剿总”重新部署两个月“清剿”计划,以13个师、1个独立旅共61个团的兵力,分三个防区,限6月底将红军全部“肃清”。为了减轻敌人对根据地的压力,有效地保存自己,高敬亭制定了避强趋弱、避实击虚、待机破敌、调动疲惫敌人的军事方针,率红二十八军与敌周旋,跳出皖西内线转到外线,西进桐柏山,往返平汉铁路,历时两个月,行程700多公里,多次打垮敌人的围追堵截,打乱了敌人的“清剿”部署。并在辗转中创造和捕捉战机,选择薄弱之敌予以痛击,先后取得随县桃花山、光山县五园等战斗的胜利,共歼敌5个营另两个连,给敌以沉重打击,再次粉碎了敌人两个月的“清剿”计划。同时,皖西特委也得以继续坚持斗争,并扩大了游击根据地。
红二十八军东返皖西后,高敬亭于7月2日在太湖县店前河召开会议,总结反敌“清剿”作战经验,提出“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获不多不打”的“四不打”作战原则和一整套军事斗争方针、策略、作战形式以及战术手段。会议进一步坚定了干部战士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的信心。
1935年下半年,红二十八军转战舒城、霍山、桐城、潜山、罗田、麻城等地,按照高敬亭确定的方针和原则,采取伏击、奔袭、化装等战术,又先后取得黄巢尖、唐家湾、纸棚等地各歼敌一个营的胜利。
1936年2月,蒋介石调卫立煌任“豫鄂皖边区清剿总指挥”。卫立煌调整兵力部署,增筑碉堡封锁线,变换战术手段,妄图在“最短期内彻底肃清”边区的共产党和红军。
3月,高敬亭在太湖县柴家山召开会议,针对敌人新的“清剿”部署和修筑的纵横交错、密织如网的封锁线,提出“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方针,决定红二十八军以营为单位分散深入到敌人后方兵力薄弱的平原、丘陵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红八十二师政治委员方永乐率手枪团一分队去黄梅、广济活动,攻下长江沿岸的孔垄镇。二四五团团长梁从学率部出潜太山区,部队伪装成敌军“剿匪”部队,在平原地区连克五镇,威逼省城安庆。特务营营长林维先率一个加强连连过浠水、黄冈两县三个大镇,消灭敌保安团两个连。
5月中旬,分散活动的各部队会合后进至麻城县护儿山,被敌一O三师一个营堵击,方永乐率手枪团在掩护主力转移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21岁。
红二十八军和各级党组织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还大力组建和发展便衣队。高敬亭亲自选派一批会打仗、会作群众工作、能掌握政策的优秀指战员到各地开展建立便衣队的工作。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便衣队发展到82个,600余人,遍布鄂豫皖边区22个县。便衣队恢复和开辟了多块游击根据地,还恢复和建立党组织、掩护红军伤病员、组建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补充红军兵员,在根据地创办“山林医院”、被服厂、修械所,为部队筹粮筹款,提供医药、布匹、鞋子、雨伞等物品。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高敬亭领导红二十八军,转战于鄂豫皖边区45个县,以少胜多,粉碎国民党军四次“清剿”,共歼敌18个营另15个连和大量小股敌军,牵制敌正规军最高达68个团,约17万人,坚持了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同时,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的斗争。
捐弃前嫌 一致抗日
双方谈判达成协议。7月28日,高敬亭化名李守义,以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出席了停战协议签字仪式。至此,历时三年的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胜利结束。
1938年2月,高敬亭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正式将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共3100余人,高敬亭任支队司令员。3月,四支队东进皖中,奔赴抗日民族解放的战场。
(姚昌喜 许正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