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的组织

淮西独立团

发布时间:2014-06-08 08:20:38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王多富 浏览:10910 次
【字体大小: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支活跃在淮南铁路两侧的新四军部队,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坚持敌后抗日,使敌人闻风丧胆。这是就声名远播的淮西独立团。

淮西独立团组建于1942年6月,它是以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八团四连为基础,收编了一部分地方游击队。这支抗日武装由原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参谋长李国厚任团长,杨效椿任政委,政治处主任王善甫,副主任赵凯,参谋长侯坤。淮西独立团活动范围主要在淮南铁路两侧的下塘、朱巷、造甲店,这三个地方原来都属于寿县所辖,所以淮西独立团有时称做“寿县独立团”。

淮西独立团在寿东南地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和“围剿”,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配合了地方党的工作,创建了抗日根据地。下面撷取几个淮西独立团的战斗片断以飨读者。

戚堰捉“舌头”

1942年初春,师部为了解日军在淮南津浦路两侧的兵力部署情况,命令四连生俘一名日本兵作为“舌头”。几天后,情报员报告说,驻在打石坑的日军将于次日下乡锯树修筑工事。第二天,日军果然来了,四连主动出击,毙敌数名,生俘日军士兵1名,胜利而归。正当大家为完成任务而庆祝时,不料一新战士由于对日军怀有刻骨仇恨,举枪将俘虏来的日军士兵击毙,顷刻间,活“舌头”变成了死“鬼子”,虽然感到生气,但事已无法挽回,只得伺机再捉。

经过向群众了解,驻打石坑的日军经常到村子里打猪抓鸡以改善伙食,四连决定利用日军这个特性,打它一个伏击战。没过几天,机会又来了,据可靠消息,第二天,日军又要到河西的村子里去残害群众。由于打石坑日军据点西边的戚堰、沈小湾、陈亚东圩子三个小村庄呈三角形,所以四连当即决定晚上夜宿戚堰守株待兔。杨效椿带两个排埋伏在戚堰,谢锐带一个排隐蔽在河西的沈小湾,董完白带区中队潜伏到陈亚东圩子。翌日清晨,一场大雾弥漫大地,笼罩着远近的村庄、田野,能见度非常低,10米以外就难以辨别了。这时,打石坑据点里的五六个日本兵带着50多个伪军,从炮楼下来直向拐集方向走来。走在前面的伪军走过伏击圈,待后边的日本兵刚过沈小湾,埋伏在这里的一个排立即猛烈射击,当即打死两个日本兵。紧接着埋伏在戚堰和陈亚东圩子里的两支队伍也猛扑过来,日军惊惶失措,乘着雾障连滚带爬地逃向据点。有两个穿着笨重大皮鞋的日本兵慌不择路,一下子陷进了深深的烂泥田里,欲逃不能。其中一个高个子、满脸络腮胡子的日本兵“唰”地抽出东洋刀,大吼一声,恶狠狠地朝战士砍来,另一战士举枪将他击毙。另一日本兵声嘶力竭边挣扎边“哇哇”乱叫,一排的王班长一个箭步冲上去,紧紧地将他拦腰抱住,两人滚倒在烂泥田里,大家迅速扑上去夺过了日本兵手里的大盖枪,把他从田里拖了上来。这次战斗共击毙日军4名,生俘1名,缴获日式轻机枪1挺,大盖枪5支,东洋刀4把,子弹500余发。被俘日本士兵叫清水,入伍前是一渔夫,被送到根据地后经教育进步很快,为新四军提供了不少日军情报,在抗战胜利时,清水已加入中国共产党。

夜战杨公庙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淮西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巩固与发展。日军不甘心他们的失败,经常纠集兵力借助伪军对我根据地边缘地区进行骚扰,企图采取蚕食的办法逐步把中国共产党的地方武装挤出淮西地区。杨公庙是寿东南的交通要道,驻扎着伪军一个连。其中有一个叫王玉清,土匪出身,日军占领淮南后,他就带领手下的一伙土匪们投靠了“皇军”,认贼作父,为虎作伥,因此被日军重用为杨公庙的伪军连长。这个人无恶不作,诡计多端,千方百计地破坏区乡抗日政权。他经常带领日军到根据地“清乡”、“扫荡”,并到处设立关卡,凡是被他认为有嫌疑的人统统捉去交给日军,轻则毒打,重则欢头、活埋、喂狼狗,附近群众纷纷要求淮西独立团为民除害。独立团曾通过关系多次写信警告他,让他弃恶从善,但他依然倚仗杨公庙背靠淮南三镇,又有“皇军”做后盾,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认为独立团软弱可欺,拿他没办法,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1943年8月的一天,天气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田野里,骄阳似火,烤得高梁都卷了叶子,柳树也无精打彩地低垂着。这样的天气,是消灭王玉清的好机会。淮西独立团当即决定,让一排出击杨公庙的伪军,并且命令他们只准败不准胜。傍晚时分,战斗打响了,王玉清见新四军人不多,便疯狂地扑来。一排佯败,边打边撤,伪军便得意忘形地追了起来,一直追到淮南的舜耕山下,自以为把游击队赶跑了,便趾高气扬地“班师回朝”,庆贺胜利。一排战士回到驻地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独立团立即集合了两个连的兵力去包围杨公庙据点。路上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疾步如飞,到达杨公庙时大约凌晨两三点钟,集市上除了偶尔有几声狗叫外,毫无动静。王玉清们自以为打了胜仗,炮楼内狂笑声、叫骂声不断传来。独立团见时机已到,大喊一声“打!”顿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打破了夏天宁静的夜空。王玉清几次试图突围都被独立团打退,便龟缩在炮楼内负隅顽抗。由于他们是一伙亡命之徒,其中大部分是惯匪,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为了争取多数伪军,减少损失,用喊话展开政治攻势,可是话音未落,炮楼里就打过来一梭子弹。东方已经发白了,如果天亮前不能拿下据点,驻扎在淮南方向的日军就会增援;如果此役失败,王玉清以后会更加猖狂。独立团临时召开会议,决定重新部署兵力,采取强攻。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战士们英勇地冲向炮楼,前仆后继。樊萍匍匐到炮楼下一跃而起,奋不顾身地将集束手榴弹从枪眼塞进了炮楼,顷刻间,一声巨响,炮楼被炸开一道豁口,战士们冒着滚滚浓烟,一拥而上。王玉清一连伪军,除20余人被打死外,其余全部被俘,王玉清这个罪恶累累的民族败类经公审后被枪决。

禹庙反“扫荡”

抗日战争是极其艰苦和残酷的。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日本侵略者深知自己在中国的日子就像兔子的尾巴一样长不了,便对我后方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狡猾的日军深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因此常常在节日里对抗日根据地居民进行“扫荡”和骚扰。1944年元旦,淮西独立团在驻地禹庙岗正在进行军、政、民联欢,突然接到报告,日军以众多兵力,兵分八路,从庄墓、仇集、王庄、连塘面、拐集、龙王庙、樊庄、赵岗等地集结而来,对禹庙岗一带的军政机关实行铁壁合围。为了保护党政机关,减少损失,淮西独立团立即组织转移。四连负责狙击敌人,以保证群众和部队机关安全撤离;团部直属警卫排由禹庙岗南面的叶大郢孜向西经过樊祠堂附近的樊大桥过涧沟再向西转移,迷惑敌人,然后插入敌人背后的刘庄、张涧一带。由于日军在朱集、水家湖等据点的兵力布置比较薄弱,因此淮西独立团派了一个排从这里进行佯攻,以调动敌人的兵力,牵制其后方。四连连长汪制均带领一排痛击从拐集方向的来犯之敌,二排则到东面的牌坊郢孜,此时正好与敌相遇,立即发生了激战。为了防止庄墓方向之敌从背后进攻,连长汪制均命令二排抢占制高点袁路岗;二排长孙福余带领一排人刚上去,发现与敌相距仅100多米,双方短兵相接。由于二排居高临下,打得敌人丢盔弃甲。这时汪制均带领一排、三排也赶来助战。敌人越聚越多,四连三面受敌,一面是庄墓河,因此,只有据守袁路岗,同敌决一死战。全连坚持一个多小时,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敌人仍在不断缩小包围圈。为了保存力量,四连分批进行突围,留下二排坚守阵地并掩护全连渡河。在二排的掩护下,部队机关和群众安全撤离。此役,敌人死伤三四十人,独立团四连通信员和战士孟凡臣在渡河时牺牲。

淮西独立团由最初一个连的武装,到抗战胜利时已发展到6个连1000余人枪的正规团。他们在人少装备差的情况下,依靠群众,利用游击战、运动战、麻雀战等生动活泼的作战形式,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经历了大小200多次战斗,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和“围剿”,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配合了地方党的工作,领导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斗争,创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同时也为路东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干部,在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