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自古多豪杰,红土地上聚精英。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风云激荡,灾难深重;中国革命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皖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尤其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六安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鼎盛时期拥有三分之二的面积和110多万人口(约占市境当时总人口的一半),另一半人口地区也是游击区和有党的活动的地区,数十万人参军参战,先后组建了红一军的第二、三师及军属独立旅,中央独立第一师、中央教导第二师,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部队和大量的地方武装,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发源地。
六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安徽活动的最重要地区。30年红旗不倒,30多万儿女牺牲。幸存的革命者中有一大批人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党政军高级干部,其中在1955至1964年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108位。全国九大将军县中,就有皖西的金寨和原六安两县。这是六安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六安老区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更是皖西人民的的宝贵财富。作为12个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和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安红色旅游景区和线路的主题就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
六安籍开国将军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经历了人民军队成长、发展的各个时期。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南征北战,爬雪山,过草地,粉碎敌人一次次“围剿”;开展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消灭一批批日伪军;实行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以“小米加步枪”打垮国民党800万军队,打败美帝国主义的进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人民军队的发展立下不朽的战功。他们在党的教育培养下逐步成长,由找饭吃、报私仇、谋生路的穷苦人成长成为受苦人谋翻身解放,为国家民族谋独立富强的革命战士;由放牛娃、要饭娃、学徒、长工、船工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书写了传奇的光辉人生。
上将洪学智,21岁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政兼优,文武双全,善打敢打硬仗、恶仗、大仗,解放战争时期率部从黑龙江一直打到海南岛;抗美援朝时期指挥20多万后勤部队,筑成“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曾三次受冤遭迫害,两度出任总后勤部部长,是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他是全军唯一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曾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中将皮定均为掩护中原军区主力突围,率一个旅突围东进,铁流千里,气壮山河,保存了准备牺牲的五千战士。1955年授衔时,毛泽东亲自批示:“皮有功,少晋中”。建国后成为西北边防、东南海防的主将。
中将陶勇有虎将、常胜将军之称,抗日战争时期就创建“土海军”——新四军海防团、海防纵队,渡江战役中炮击英军舰艇,是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
中将徐立清,1933年任红四军政治主任,建国后任军委干部部副部长、大军区政委。1955年主动要求低授中将军衔,是全军唯一的一名正兵团级干部自己要求不授上将军衔的人,毛泽东主席称他为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
中将林维先,红军时期曾任师长,胜利坚持了大别山区三年游击战争和皖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后被毛泽东、周恩来称为“红色游击专家”。
中将陈先瑞,红军长征时期任红七十四师师长,坚持了鄂豫陕边区的游击战争,发展了武装;解放战争时期又两度进军陕南,被誉为“红军的陕南王”。
少将宋维栻 ,在解放海南岛的渡海作战中,以小木船打败美蒋反动派的铁军舰,建国后任军委铁道兵政委。
少将张贻祥,在戈壁滩奋斗21年,为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基地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试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少将方子翼,是人民空军第一代飞行员,抗美援朝时期指挥空四师击落击伤敌机88架,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驾驶的新式战斗机,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勉。
少将王凤梧,1923年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曾任考城县实业局长,他目睹国民党官场上腐败便弃官从军,在革命低潮时期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艰险的革命工作,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少将苏焕清,长征前任红二十五军医院政委,却蒙冤被关押,但他抱着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中的信念,挑着银元转战万里,分文不少。
少将肖全夫,1969年在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任上,亲临前线指挥珍宝岛自卫还击战,保卫了我国的神圣领土,后任大军区司令员。
少将徐体山和刘善福一生勤勉敬业,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徐体山劳累过度突然去世后,经解剖发现他仅剩的一个肾内全是浓液,肝脏已成腐状。
少将胡鹏飞和漆远渥在长征中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过草地时两人伙吃一份干粮,以顽强的毅力靠吃野菜充饥,终于走出茫茫草地。
少将吕仁礼、赵俊、李家益等人,长征中三过雪山草地,后随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弹尽粮绝,又都身受重伤,有的昏迷几天,难以行动,有的被俘受监押做苦工,但都坚定革命信念,或夜行晓宿沿途要饭,或不屈斗争寻机逃脱,历经艰险,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主力部队。
中将滕海清,少将詹大南、王奎先、李国厚等人关心家乡建设,靠长期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几十万元钱,为家乡兴建希望小学或捐建教学楼,设立奖学金。
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初期,六安籍将军始终坚定革命信念,英勇战斗,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的战斗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全国各条战线、全军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都有他们的业绩。他们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80年的战斗历程、丰功伟绩,更体现出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传统。
将军业绩标青史,将军风范誉中华。六安籍开国将军是无数革命前辈的幸存者和代表者,也是皖西人民的杰出代表和骄傲,将军们身上完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皖西人民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老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行者。他们发扬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勇于探索革命真理的求索精神,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独立自立、自力更生的自强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平等精神,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团结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一往无前。他们的英雄业绩和在他们身上所凝聚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彪炳于伟大的党史、军史,镌刻在人民的口碑、心碑,永远值得我们珍爱、学习和继承,永远激励着我们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三大跨越”、六安崛起、中华振兴而努力奋斗。
附:六安籍108位将军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
上将:洪学智
中将:皮定均 杨国夫 李 耀 张贤约 陈先瑞林维先 徐立清 陶 勇 梁从学 曾绍山 滕海清
少将:丁世方 卜万科 于 侠 马琮璜 王凤梧
王远芬 王奎先 王海清 王德贵 方子翼 方升普邓忠仁 吕仁礼 邬兰亭 刘健挺 刘善福 齐 勇关盛志 孙仪之 杜 彪 严家安 苏焕清 李 发 李书全 李世安 李发应 李国厚 李家益 杨中行杨以山 杨克武 杨银声 杨植亭 肖全夫 肖选进吴宗先 吴诚忠 吴瑞山 何柱成 佘积德 余 明 余品轩 余嗣贵 闵鸿友 汪乃贵 汪少川 汪家道宋 文 宋承志 宋维栻 张 忠 张行忠 张希才
张宜爱 张贻祥 张震东 陈 宏 陈 祥 陈发洪陈伯禄 陈宜贵 陈鹤桥 林 彬 林乃清 周发田周时源 胡继成 胡鹏飞 查玉升 赵 俊 赵遵康桂绍忠 桂绍彬 徐光友 徐体山 徐其海 徐国夫高先贵 涂学忠 陶国清 黄仁廷 曹广化 戚先初康烈功 董洪国 程 明 程业棠 傅绍甫 傅春早 曾宪池 詹大南 詹化雨 漆远渥 熊 挺 潘 峰黎 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