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红军杰出将领许继慎

发布时间:2014-07-07 08:03:17 审稿:《红色六安》书稿 作者:裕安区委党史办公室 浏览:3387 次
【字体大小:

许继慎,原名许绍周,字谨生,1901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枣林岗保(现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的一个中农家庭。少小立下救国壮志,饱读私塾11年,1920年到省会安庆考入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2年转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被选为省学联常委兼联络部长;同时参与安庆党团组织的创建活动,19234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春,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致力培养军事人才。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和推荐,许继慎在上海参加考试。他和徐向前等人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在黄埔军校,许继慎认真学习,刻苦训练,积极活泼,被选为中共黄埔军校直属支部的五名成员之一,也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骨干分子。1924年底,许继慎从黄埔军校毕业,他的军事才能很快在两次东征中露出头角。

1925年春,在第一次东征中,许继慎在淡水、棉湖、河婆等战斗中,指挥少量兵力打退数倍于己的敌军攻击。

在第二次东征中,许继慎担任一军第三师七团党代表办公室少校干事并代理团党代表。11月间的兴宁之战,他带领七团两个连奉命增援,看见负责阻击任务的主力团团长骑马向后狂奔,一边跑,一边脱军装,样子十分狼狈。

许继慎策马迎头拦住团长,一把攥住缰绳,喝斥道:“你这是往哪里跑?我后面还有大批援兵!”经过一番规劝并强行扭转马头,终于说服那个团长召集所部返回前线,加上许继慎带来的两个连又投入战斗,很快稳住了阵脚。此后援军陆续到达,敌军转而惊慌失措,最后被击溃。该团长转败为胜,战后晋升为少将。许继慎缄口不谈自己的战功,得到周恩来的赞赏,表扬了他的机智、勇敢和谦虚精神。

在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中,叶挺独立团击破守桥之敌,衔尾急追。师长张发奎急令独立团追敌不得超过15华里。第二营营长许继慎主动请缨:“咸宁之敌甚为混乱,铁路桥可以通过,请速令机枪连掩护我营冲锋!”叶挺采纳了他的建议。许继慎率二营官兵,冒着敌人交叉火力,一直向前冲,二营乘胜占领咸宁县城。在随后的贺胜桥战役中,他率独立团二营冲锋在前,连破敌军几个阵地,身负重伤。

1927年春,叶挺调任第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昌卫戍司令,许继慎担任七十二团团长。4月,蒋介石集团叛变革命,成立了与武汉政府对立的南京政权。517,在他的收买和唆使下,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率部发动叛乱,乘武汉主力远在河南之机冒险奔袭武汉。危难时刻,许继慎带领七十二团为前锋,连夜开赴纸坊阻击叛军。18日,叛军侦知正面只有许继慎一个团后,集中三倍兵力猛攻纸坊。许继慎手执团旗,率领所有的预备部队迎着叛军攻击方向冲去。在火红的团旗引导下,战士们像一股奔涌咆哮的洪流,杀入敌阵。激战中,许继慎两次负伤,血染征衣,成了一个血人,但他仍然坚守岗位,指挥作战。次日,从武汉开来的援兵投入战斗,终于平定了夏斗寅叛乱。

1930年春节刚过,周恩来把许继慎找去:“中央军委决定任命你为红一军军长,前往鄂豫皖边区指挥作战。”

“我等的就是这一天!”许继慎喜出望外。

在上海的地下工作者摆酒为许继慎饯行。席间有位同志关切问道:“你的家乡不是在皖西根据地吗?这次可以见到亲人了!”

“早已家破人亡,到哪里找亲人!”许继慎苦笑一声。他的弟弟许希孟组织农民暴动被捕,在独山镇被国民党砍头示众;他的老母亲遭到地主保安团的迫害,背井离乡,至今下落不明;他的家乡六安正处在苏区与白区的交接地带,不断遭受“清剿”部队拉锯式扫荡,十室九空。想到家乡人民的苦难,他悲愤地说:“此去大别山,我必为党、为革命、为死难受害的人民,同蒋介石、国民党决一死战,不获成功,决不生还!”

仲春四月,正是大别山的杜鹃含苞怒放的季节。许继慎一行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北黄安,在箭厂河召开根据地党和红军干部会议,宣布中共中央关于统一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的决定,成立以郭述申为书记的特委和以许继慎、徐向前为正副军长的红一军军部。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许继慎将分属鄂东北、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的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统一改编为红一军,下辖三个师、一个独立旅共计2100余人。红一军组成后,鄂豫皖边区的红军统一了指挥,作战行动可以更加集中,这为克服山头主义和狭隘的地域观念,提高部队战斗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过渡创造了条件。后来,徐向前总结说:“红一军3个师捏拢在一起,许继慎同志立了一大功。”

六七月间,许继慎率领红二、三师向六霍地区进攻,首战流波石童,次战麻埠、独山,三战霍山城,四战英山,连战连捷,特别是英山之战歼敌一个旅3000多人,这是鄂豫皖红军从未有过的空前大捷。过去,红军从来没有攻击过整团的国民党正规军,更没有消灭成旅的敌军。

此后,他率部西攻平汉线,连攻广水、信阳不克,便拒绝执行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要求攻打铁路线和大城市的错误命令,调整作战方针和方向,到平原地区和根据地附近作战,于10月上旬指挥红二、三师一举攻克光山县城。此时,许继慎领导的红一军已由初建时的2100余人发展到6000多人,而且培育、支持、保留了大批地方武装,抵制了取消地方武装、“一支枪也要集中到红军中去”的错误做法,在李立三“左”倾路线指导下全国其他各地红军和根据地都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发展壮大了鄂豫皖苏区的武装力量。但“左”倾教条主义者仍批评他出击平汉线“作战不力”,是一种消极等待革命高潮到来的“机会主义的路线”。

10月中旬起,红一军先后克罗山城、姚家集、黄安城、谢店,11月底全歼新洲之敌一个旅部和两个团,缴获大批枪支和军需物资,解决了部队的冬装,而后挥师东进皖西,使敌人南北夹击红一军的计划落空。

12月上旬,敌人集中近10万优势兵力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大“围剿”,许继慎率红一军跳出敌人包围圈,连续突袭皖西之敌,在金家寨、鹅毛岭、麻埠、独山、青山店、苏家埠、韩摆渡等地连战皆捷,一度围攻六安城,特别是东西鲜花岭战斗,一举歼敌3个团、溃敌3个团,创造出红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收复了皖西苏区。

19311月中旬,11000多人的红一军与1000多人的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许继慎改任第十一师师长。他没有因职务的降低而减弱工作责任心和革命意志,继续指挥所部英勇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而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党组织、政府和红军中树立了崇高威望,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写道:“许继慎的声望有时高出于党和苏维埃之上”,“几个师长都唯他的马首是瞻”。

1931年春,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为了推行其“左”倾政策,中央先后派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到鄂豫皖根据地,成立中央分局和省委,进行所谓“改造党和红军”的工作。

1931年夏,中共中央要求各战略区域的主力红军立即采取军事行动,援助中央根据地。7月上旬,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在商城余家集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红四军行动方针,张国焘提出红军在打下英山后,出潜山、太湖进逼安庆,威胁南京。他的建议令红四军将领目瞪口呆,许继慎更是按捺不住地说:“从英山到安庆,仅直线距离就有四百多里,其中大部分都是白区,沿途还有两个旅以上的国民党正规军需要扫除。除去战斗减员外,我们从英山东出,每攻一地,都需要留兵镇守,这样逐次减兵,还能有多少兵力可以攻击安庆?恕我直言,东出计划是个不可能实现的冒险计划,纯属纸上谈兵。”在沈泽民、陈昌浩等极少数人的支持下,张国焘坚持并决定红四军立即执行东出计划。

81,改任红十二师师长的许继慎率本师一个多团在第十一师一部的配合下攻克英山,全歼守敌,生俘敌团长以下1800余人。在英山,红四军领导根据多数同志的意见,决定红四军停止东进,转而南下。结果,红四军在一个月内,横击浠水,回扫罗田,突袭蕲春,进驻广济,连下四城,兵临长江,不仅歼敌五千余人,而且还将蒋介石准备派往中央苏区执行“围剿”任务的徐源泉第十军钉在长江北岸,动弹不得。同时,留在皖西和鄂豫边苏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也主动出击,大量歼敌。事实证明南下方针是正确的。

但是,张国焘却为红四军公然违抗他的命令而暴跳如雷。他指责红四军与中央分局的分歧不是军事策略上的分歧,而是原则上路线上的分歧,并认为这股反中央分局的暗流是许继慎播弄的,曾中生、徐向前受了许的蒙骗。为了排斥异己,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个人独裁,他手舞“肃反”大棒,开始实施他“彻底改造”根据地的党和红军的阴谋。

恰在此时,后方医院发生了被俘敌军伤兵在食物中投毒的事件,敌人又制造了一个“离间计”。国民党特务头子曾扩情以他和许继慎是黄埔一期同学的名义,谎称已与许取得联系,要许待机率军投靠蒋介石,派两名特务将信送到红四军。许继慎光明磊落,当即将信和两名特务送交军部。军长徐向前和政委曾中生对特务进行了审讯,戳穿了敌人的反间计。徐、曾写出军部意见,明确指出:这封信完全是敌人利用各种阴谋来破坏我们的险恶手段,并将特务和信件以及军部的意见送到中央分局处理。

 苦于打不开党内斗争僵局的张国焘如获至宝。他立即大做文章,将党内斗争与对敌斗争搅在一起,把一些人抓起来,大搞逼、供、信,使一些人屈打成招。于是,张国焘宣称许继慎组织了反革命集团,开始了旨在清除异己的大“肃反”,一大批红军优秀指战员被错误杀害。

193111月中旬,张国焘下令处死许继慎。遇害时,许继慎年仅30岁。

 红白忠奸,历史自有公论。1945年,中共七大为在错误“肃反”中死难的烈士平反,许继慎的冤案真相大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1630,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北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切怀念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方志敏、许继慎等人。原中共六安县委、县政府为许继慎修建烈士陵园,徐向前元帅亲自题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同志之墓”的碑文。1988年,中央军委确定的33位军事家中,赫然列入了许继慎的名字。

烈士泉下有知,也当笑慰平生。他用短暂的三十年,写下了一个天才军事家璀璨的人生篇章。他高大伟岸的人格形象将永远闪亮在共和国将星的行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