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高敬亭在岳西

发布时间:2014-07-25 08:07:00 审稿:《皖西党史资料辑要》书稿 作者:吴秀英 余玉明 浏览:3721 次
【字体大小: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斗争的重担,历史地落在高敬亭和他领导的红二十八军的肩上。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高敬亭同志领导二十八军,在异常困难的环境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了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三年游击战争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高敬亭同志领导红二十八军,以鹞落坪为中心积极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足迹所至,达五十余县。他在岳西期间,与岳西人民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这里的人民亲昵地称呼他“高大委”!本文所记述的就是他在岳西战斗的片段。

进鹞落  首战告捷

一九三四年旧历除夕将近,高敬亭率领一支红军,在敌人的尾追下。来到了鹞落坪。

鹞落坪是湖北、安徽两省的结合部,地处英、霍、潜(即今之岳西部分)太四县中心。境内山重岑岭,路险,谷深流急,冲涧交错,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覆蔽,虽屯兵十万,也不易发觉。是开展游击战争的理想之地。在河谷两岸,散居着三十多户人家。由于这里地处高寒地带,无霜期短,积谷不生,居民以开荒种玉米为生,加之交通蔽塞,文化落后,少见博闻,真可谓穷乡僻壤。

早在一九三○年,这里人民在清水寨暴动的影响下,曾经建立乡苏政权。受过革命熏陶的鹞落坪人民,对共产党、对红军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二十九日这天早晨,朝霞满天,千树艮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星散的村落,柴门紧闭,苦难的山民们,睡得正酣。可是,在鹞落坪的森林里,小道上,河滩上,缕缕炊烟时而冲入林中,时而漂浮天际,被惊起的山鹰,展示了他的双翅,在空中盘旋,发出了悦耳的啾……啾……的叫声,好像在欢迎这些远方来客。

砰……砰……几声清脆的枪声,从总铺河方向传来,高敬亭一判断,知是敌人尾追来了。他一面命令伤病员和随而来的红军家属向多支尖方向撤退,并要求他们每人丢弃一件衣物,一面命令红军战士选择有利地形,做好埋伏,待冲锋号起,再杀下山。部署完毕,他埋伏在一旁,等候着这些不速之客,来享受这顿妹妹的“早餐”。

枪声越来越近。敌十一路军三八四团第二、三两营在朱团长的率领下,进入了我军埋伏圈。当匪兵们看到这星星点点的锅灶里热气腾腾,饭香扑鼻,顿时发出了胜利者的狂笑。追了一夜的匪兵,正是饥肠辘辘,看到这一锅锅的白米饭,恨不得一口连锅吞下,但狡猾的匪军官,却不准匪兵们掀一掀锅盖。立即派出三个侦察兵继续向前侦察,一路上侦察兵看到我们伤病员丢弃的衣物,信我军是仓惶而逃。迅速打出我军逃出的旗语,匪军官才放心地让士兵们狼吞虎咽。

高敬亭一看战机已到,不可贻误。乃命令司令员吹响冲锋号,杀时间“冲呀”!“捉呀”的喊声四起,匪兵们拼命挣扎,欲突重围,又被我等候了一天的四路游记师压了回来。战斗更加激烈,枪声、手榴弹声、刺刀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震动了山谷。

这一仗我以伤亡三十余人损失步枪七支的代价换取了消灭敌人一个营获得子弹几千粒、枪支数百条的胜利。为我军挺进鹞落坪打响了第一枪。高敬亭有意安排的,事先做好了周密计划,他考虑到自己兵力不足,抵挡不了敌人两个营的追兵,因此通知河口寺方面游击的四路游击师政委刘震北同志率部埋伏在东冲路口,以逸待劳阻击敌人。然后又叫伤病员和受难的红军家属向东冲方向撤退,故意丢弃衣物,造成我军仓皇而逃的假象,让敌人放胆吃饭之时予以歼灭。以甩掉这可恶的“尾巴”,迎接中共皖西北道委会的召开。由于各地区、各路游击师都同样地取得了胜利,中共皖西北道委会遂于一九三五年二月三日,(旧历一九三四年除夕之夜)在岳西县的凉亭坳(当时属太湖县)金家大屋胜利召开了。在这次会议上大家通过充分讨论:制订了鄂豫皖根据地军事斗争策略;做出了早白匪区广泛组织游击队、便衣队的决定;统一了鄂豫皖地区党政军的领导和指挥,正式重建红二十八军(共一千三百余人,内设八十二师)以后又相继组织了一、二、三、四、五路游击师,大大增强了我方军事力量,把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推向了新的阶段。

鱼帮水  军民情谊深

一九三五年二月中旬,高敬亭在游击途中,路过鹞落坪,前卫部队已翻过大山,他带领几个警卫战士阻击敌人。正在这紧张时刻,他突然肚子疼痛,汗如雨下,不能行走,只好趴在大石头休息。几个警卫战士,一面要开枪阻敌人,一面要照顾高敬亭同志。在这敌强我弱又有病人的情况下,战士们急得团团转,敌人得知红军大部分已翻过大山、这里兵力不多,于是喊声骤起:

“冲啊”!

“捉活的”的狂嗥声从四面八方这里传来,几个警卫战士背起高敬亭就跑。但由于山高路狭,地旷人稀,迷失了方向,情况十分危急。恰好五十多岁的聂在忠,路过此地,一见此情,二话没说,背起高敬亭穿丛林、过山涧、攀悬崖、涉急流,向自家奔去。面对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高敬亭泪褂腮旁,从口袋里掏出一迭银元来酬谢他,但对红军一往情深的聂在忠,坚决谢绝了。

在聂家养病期间,高敬亭与聂老做了几次彻夜长谈,了解到此地情况,熟悉了当地民情,并将在这里建立根据地的   向老人做了透露。征询聂老的意见,聂老听后,很高兴向他提出了一条很好的建议:“鹞鹰不打窠不食”。意思是说,要想立足鹞落坪,就要在这里的周围,不要乱打乱杀,以免孤立自己,使自己无立锥之地,高敬亭很乐意地接受了聂老的意见,果然“不打窠不食”了。自此之后,高敬亭以父待聂老,言听计从。这样高敬亭是聂老的干儿子的轶事,就在当地传开了。当高敬亭被处决的消息传到聂老耳里聂老一家人还嚎啕大哭,对空遥祭,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何等真挚。

高敬亭还通过聂老找来了一批积极分子如郝光生,汪夫臣,汪兴等商决了建立红军医院,治疗伤病员和安置受难的红军家属问题,大家都表示同意了,不久,特委会后勤部“山林医院”就正式在鹞落坪建成了。特派他的秘书罗延植和罗的爱人方玉明在此负责工作,还放了二支便衣队活动于鹞落坪及其周围,负责保护伤员筹粮筹款,补充兵源,发动群众养护伤员。

高敬亭同志把这么的机关、单位放在鹞落坪后,除了战斗人员外,还需要更多的人做后勤工作。当时,这里总共只有十七个村庄,三十多户人家,人口不到二百。但参加便衣的却只有四五十人。“山林医院”的十七间“病房”里,有二十多个伤病员,可需医护人员,除范、谭、段三个医官和林芝云、周时春、郭云凤、余玉明四个护士,是随军而来者外,其余医护人员都是在本地青年男女中挑选的。为使伤员不受饿,不受冻,不缺菜,便衣队还与当地住户,订了包养合同。这样,十七个山棚的兵员,就要十七户人家包下来。再加上交通员、采购员、情报员,差不多二百多个人口中就要一百余青年男女为红军服务。年老体弱就在家里为红军舀米、磨磨、为伤员送饭等,因此报入生产的劳力就不多了。

高敬亭得知这一情况后,教育红军战士和便衣队员、伤员,要关心群众利益。春种秋收大忙季节一到,便衣队和轻伤员就主动下山,帮助群众开荒生产。群众缺钱用,他们就帮助群众驮树下山,换初米、换油盐。秘书罗延植还遵照高敬亭的指示,按月给为红军服务的家属,发放粮食,务必让群众得到温暖。真是鱼帮水,军民情深似海。

讲统战  巩固根据地

在三年游击战争艰苦日子里,高敬亭认真执行了统战政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立了可靠地大后方。特别是“鹞落坪”这个穷地方更应该如此。因此地处英、霍、潜、太四县敌人的包围中,如果不认真执行统战政策,团结周围人民和上层进步人士及国民党基层政权人员,无疑是作茧自缚。因此,每当便衣队员和红军到白区执行任务时,他总是强调政策,强调群众纪律。谁要是违犯了,轻则处罚,重则处决,收到了良好效果。获得了广大群众和国民党基层政权人员的同情和支持。

当时红军给养无源,不得不向一些地主老财出票借款。有一次鹞落坪的便衣队员到白区执行筹款任务,从英山闵家畈抓来了一个地主婆交给高敬亭同志处理。这个地主婆自穿绸子衣,耳戴金丝练,指戴金戒指,胸佩艮母练,真是阔气极了。当这个地主婆见到高敬亭后,立即磕头如捣蒜,哀求饶命。并将身上所有佩戴品取下来,奉送给高敬亭。高敬亭马上把她搀扶起来说:“红军不虐待俘虏,不搜腰包,只要你以后不再欺压穷人,不做坏事就行了。”然后转身向便衣队长王子清同志:“你们向他家借款多少?”王子清回答说:“五千块银元”!接着他又笑盈盈地对那个地主婆说:“不要怕,钱交清了,送你回家。”不久,包河家的白匪军,进剿鹞落坪,高敬亭怕敌人侮辱她,立即请聂在忠同志找来胡顺全兄弟,抬着这个地主婆随军撤退。这位地主婆激动地对聂在忠说:“我长了六十多岁,还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好军队。”

又有一次,红二十八军某部,在小河南游击时,向一个姓蒋的大地主家下了三千银元的借票,并把他的小儿子带到鹞落坪,高敬亭听说这个孩子还在私塾读书,生怕耽误了他的学业,立即叫罗延植秘书的爱人方玉明同志,帮这个孩子复习功课。这个小孩在红军中生活了一个月,长得又胖又结实,天真活泼,惹人喜爱。当地群众问他想家不?他说:“不”!当那个蒋姓地主带着借款来领孩子时,一见到孩子长得如此可爱,大为吃惊。这个孩子一见到父亲,开口就说:“爸爸我要当红军!”那个蒋姓地主听儿子说要当红军,立即应允,当着高敬亭的面说:“高将军,这个孩子就交给你们吧!”但高敬亭考虑到这个孩子是“抓”来的,执意不收,以免敌人造谣中伤,于是婉言地说:“小鬼,你年龄还小,还是回去吧!”但在父子俩苦苦哀求下,高敬亭再也无言相劝,只好收下。以后这个小鬼,多次到白区侦察敌情,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多次夸奖。但为时不久,这位小红军战士却被包家河的反动民团抓去杀害了。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来支援红军,高敬亭同志还经常深入学校、敌党政机关、乡保甲长及一些开明士绅、同情者家里去做工作;有时还采取通讯联系、个别接触把他们“请”到我军驻地,款以酒肉,晓以大义,陈其厉害,指出前途,使之为我服务,收到了良好效果,解决了不少困难。

当时,鹞落坪的四周如青天坂、太阳坂、杨柳湾、白帽、包家河等地,都是鱼米之乡,又是小集镇。红军和伤员可需粮食、布匹、油盐、电池、肉食等生活用品,都靠这些地方供应。而这些地方又是国民党占领区,物资掌握在他们手里。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困死红军,困死根据地人民,曾下令严禁这些物资流向根据地。凡是鹞落坪的人,到这些地方购置日用品,超过了限额,轻则没收,重则以通匪论罪。可现在呢?再也封锁不住了。一九三五年春,我鹞落坪便衣队通过河清中心学校校长王荃颖先生的关系,以学校名义购置大米十担,筹集银元三百多块。并利用该校校印,开了一张通行证,叫伪保长带着我地下交通员郝先生前往敌人剿匪总指挥部所在地——立煌,采办了一挑子电池,一挑子煤油和三挑子布匹,虽多次通过封锁线,但畅通无阻。

在那战争频繁的年代,最急需而又难买的东西,莫过于子弹了。而高敬亭领导的军队,子弹却源源不绝地得到供应。当然,与敌人的弹药供应相比,我们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当时情况下,我们却算不错了。当时,在根据地的子弹供应来源主要是:一是从战场上缴获;二是从敌人那里买。(国民党的二十五路军士兵很穷,没有钱用就卖子弹,一块光洋一颗子弹,我买了不少。)因此在岳西至今流传着:“二十五路好老乡,又卖子弹又卖枪”的歌谣。而更大量的子弹,则是通过敌保长,以办保安队为名,为我们购买。包家河的伪保长刘升堂就是这样做的。本来刘升堂是一个反动透顶的家伙,有一次,被我便衣队员抓到后,论罪行是该杀无赦。但高敬亭考虑到,他的家就住在敌二十五路军任月园团长的驻地旁边,可以利用他为我们办些事,于是他把刘升堂叫到跟前,晓以利害后,叫他为我军买子弹,送情报。刘升堂求之不得拍着脯子说:“行”。最后,把他放了。不几天,他就送来了几箱子弹,并表示今后还为红军

一九三五年腊月,大雪封山。眼看大年将近,根据地物资极端缺乏。为了改善红军和伤病员的伙食,急需大批大米和肉食,但一时无法筹集,就是筹集了,也难以运到根据地。于是,高敬亭亲率一个警卫员,来到青天保保长张步云的家,张步云一家人看到高敬亭的到来,很为惊慌,以为自己做错了事,得罪了红军,高要来处决他,高敬亭看他一家人惊慌失措,乃拍拍张步云的肩膀说:“张保长别误会,我不是来找你麻烦,是前来向你道谢的!”张保长一家人,才惊魂淡定的互相寒暄起来,张步云对高敬亭相当崇敬,佩服他的胆略,伸着大拇指说:“人说赵子龙一身都是胆,高将军你和赵子龙差不多。”这一夜高敬亭和张步云同床共宿,彻夜长谈,并将这次来意告诉了张步云,张步云拍拍胸脯说:“我包下来了!高敬亭高兴极了,当场丢下银元一百五十块,请他为之代办!

事有凑巧。待高敬亭走后,驻在包家河的敌二十五路军任月园团长也写信前来索取年关物资,张步云接信一看高兴极了。他一面帮任团长筹取物资,一面派人送信给高敬亭说:“预期你们花钱买,倒不如来个“陈仓借粮,取此不义之财”并相约了日期、地点,叫他们按期到达。

腊月二十那天,张步云派了二十多侠子,挑着油盐、布匹、肉食、大米、黄豆之类物质,在敌人的押解下,慢慢地向包家河方向走去。当高敬亭接到张保长的来信后,立即组织了二十余名便衣队,埋伏在烂泥坳的山林里,等候着敌人送来的礼物。

中午时分,二十多个“侠子”挑着沉重的担子,吃力地走到了烂泥坳。走在前头的“侠子”班长,一见到便衣队员的暗记,就以“累”为理由,叫侠子们全部歇肩。为令一下,侠子们就将担子东歇歇西停停,乱七八糟,稀稀拉拉地放着足有里把路长。以匪兵们一见此地地形险恶,担子又是稀稀拉拉地放着,很为着急。班长一声令下,十几个匪兵同声吆喝着:“给我走!”可是侠子们像铁钉钉的一样,动也不动。班长无法,立即命令一声“打”侠子们也吼叫着“打”!埋伏在山林的便衣队员一看时机一到,顿时“枪声”大作,“重枪”连天。十几个土匪一听到密集的“枪声”,慌作一团,叫爹喊娘各自逃生。就这样我们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二十多担年货,为了酬谢青天方面派来的贫困农民,便衣队长王子清江张步云保长退回的一百五十元银洋,发给每人一块,作为力资,真是皆大欢喜了。

为使这些乡保人员,取得国民党的信任。高敬亭同志有时还有意识地派一部分便衣队进入白军活动,并命令乡保人员给敌军送信,待敌军来时,我们佯败而去。国民党反动派不但坚信不疑,有时还给他们嘉奖呢!但是,在这些乡保人员中,也有个别顽固不化分子,誓死与红军为敌,对于这些顽固分子,红军也只好与其处决了,像三槐保保长王业华就是这样,他表面上为红军办事,而暗地里却利用这个关系,干了许多坏事。高敬亭得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便衣队员将这个反动保长抓了起来,令其自己写下罪状,然后才予以处决。杀掉了顽固派,警告了动摇派,坚定了明智派,使他们相信高敬亭是说一不二的,只好真心实意为我们办事了。使以鹞落坪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更加巩固了。

遭暗算  立除内奸

一九三六年四月,正是菜花金葱,麦苗青青的季节。高敬亭率领一支红军回到了鹞落坪。经过一夜的急行军,他腹饥口渴,疲劳不堪。一踏进聂家大门,茶不喝,烟不抽,就倒在床上,和衣而睡。刹时间,鼾声如雷。

四月的鹞落坪,还是春寒料峭。聂老的童养媳吴秀英,刚给伤员送饭回来,看到高敬亭和衣而睡,连被子也未盖上,心痛极了。生怕她敬爱的高大委着了凉,于是抱起一床旧被子给高敬亭轻轻盖上。

谈起吴秀英,鹞落坪一带人都知道她是一个编外“小红军”。她对高敬亭非常孝敬。她看到高敬亭服侍她爹,她也服侍高敬亭了,所以这里的人都说吴秀英是高敬亭的干女儿。虽说未有其事,但吴秀英对高敬亭确是体贴入微,平时看到他的衣服脏了,就帮他洗洗刷刷,他的鞋袜破了,就帮他缝缝补补。高敬亭也很喜欢她,每次游击归来,总要带些针头线脑,发夹、头绳之类的女儿家用品给他,并向他询问他走后的伤员情况,比如谁的伤口好了,谁的伤轻了一些,最近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别看她只是十多岁的女儿家,而对高敬亭的提问,总是讲得头头是道,有声有色。

这天中午,一个“红军战士”鬼鬼祟祟地闯进吴秀英家的厨房,找到了炊事员,叽叽咕咕地讲个不停。年幼的吴秀英虽然也很警惕,但看到他们都是“红军战士”,有什么可值得怀疑的呢!

一阵呵欠响彻了堂屋,疲乏的高敬亭一觉醒来,正是半下午了。他饥肠如鼓,饿肚贴壁。立即命令炊事员快进饭餐。大约半个多小时,炊事员将一碗漉漉的面条端了上来,高敬亭接过一看,这碗面条比平时更加特殊,葱香扑鼻椒面殷红。想是定然可口了。饥不择食的高敬亭,接过面条后,像饿虎似的,恨不得一口咽下。

正在这时,从隔壁的厨房里,传来了一阵阵的小孩的啼哭声:

“面……面……我要吃面”的哭个不停。

高敬亭刚咽下一口,又听到厨房里传来炊事员的怒吼声:

“不给,今天的面,我就不给你吃!”

机警的高敬亭,顿觉奇怪起来。经常这两个炊事员,也疼爱这个小孩,要吃什么就给什么,为什么今天变得这样的小气呢?

正想问明情况,但自己感到有些恶心,呕吐不止,立即意识到这碗面里一定大有文章了。

恰巧,聂老家一条大花狗,从堂前经过,它用一双水淋淋的眼睛,死死盯着正在犹疑的高敬亭。高敬亭一见此情,毫不吝啬地将那碗面,倒在地上。无知的畜生,竟贪婪地一食而尽。高敬亭凝视着狗的变化。不一会,那条花狗狂叫挣扎,七窍流血而死。

与此同时,高敬亭也晕倒在地。吴秀英一见此情,不知所措。刚从地里归来的聂在忠,听到吴秀英叙述后,立即吩咐快取盐水,爹孙俩人一齐动手,将一碗碗的盐水,向高敬亭的嘴里灌去。然后吴秀英又上山把范医官请来,经过多次服药,才免于难。

这时几个下毒手的家伙,正欲逃跑,但都被高敬亭便衣队员一一逮住。

经过审讯,原来这两个炊事员,是受了一个叛徒的收买、想毒死高敬亭后,跑到国民党那里去,领取五万块银洋的赏银。刚才闯进吴秀英家厨房的那个家伙,就是叛徒的心腹人嘱咐这两个炊事员,伺机下手。事成之后,另有补偿。

谁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不久,高敬亭就召开了大会,将这几个叛徒,处决与门槛岺。

别亲人  泪洒瓦西

一九三六年十月,一张张显眼的大布告,紧紧地贴在:“总铺河、鹞落坪等地区,布告上写着:

为肃清匪患,经上级电令批准,凡匪区百姓,均应迁出,如有违者,以匪论罪。兹将河清乡河上保第八甲居民,迁移地址公告如下:

鹞落坪、猫耳垅、瓦西裴一带居民迁入包家河;道士坪、烂泥坳一带居民迁到青天坂;黄柏山、鸟镜冲一带居民迁至宝河。

自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搬迁完毕,如有违者,格杀勿论。

此布

皖西保安司令部办事处兼街道

办事处主任  王杨钧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月

敌人这一招,却是毒辣极了。他们想利用移民并村的办法,造成无人区,借以割断红军与群众的联系,以达到壑泽而渔的目的。

当鹞落坪人民,看到这一布告后,一个个咬牙切齿,愤怒填膺,誓死不搬家要与红军共存亡。

在这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关键时刻里,高敬亭从外线游击回到了鹞落坪,人们的心情稍为安定,他们表示一切行动,听高大委指挥,搬家不搬家由高大委决定。

当高敬亭到聂老家不久,远远许多群众都围过来了。一个个表示:

“不搬!”

“誓与红军共存亡!”

高敬亭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发出了一条违心的命令:

“搬”因为高敬亭在游击中,从敌人的报纸上,看到要鹞落坪人民移民的消息。所以,特地从鄂东北回来,动员群众搬家,安置好红军伤员和处理好移民的一切善后问题。

“搬,红军怎么办?”

“搬,伤员怎么办?”大伙儿齐声问着高敬亭。高敬亭默默无语,只是使劲地把烟袋磕着嘣嘣响。这嘣嘣响声,敲碎了人们的心。

为了进一步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高敬亭在搬家前六天,来到了瓦西??储早湘的家,召开群众大会。储早湘的家坐落在瓦西??的半山腰上,村前绿竹亭亭,村后树林森森,村左羊肠道险,村右流水潺潺,一幢茅屋映衬在青山绿水之间,倒也别致。中午时分,开会的人全部到齐。在鸦雀无声的会场上,人们静静地聆听着高敬亭关于搬与不搬的精辟分析。高敬亭同志说:“……乡亲们,不搬不行呀,敌人的来意是不善的,你们不搬,他们就可以匪的罪名,加到你们的头上,就可以任意屠杀,血洗鹞落坪了。当然,你们走后,红军与伤员的困难更大,但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什么困难可以克服……(大意)”。越讲心越激动,越讲声音越低沉,越讲眼睛越红润。人常说:“男儿的泪水贵如油,高大委的泪水呀比油还贵重,可是今天,当着亲人们就要离开的时候,高大委的泪水也关不住了像喷泉似的,从眼匣里滚滚而出。手绢湿了,前襟湿了,……会场呜咽,泪水成河,此情此景,何等悲壮。

高大委的话刚落音,聂在忠、郝光生、汪兴等相继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为了红军的安全,我们宁可死地封锁起来,要饿死红军,困死伤员,凡是能吃的东西,我们都藏起来,留给红军。”

高大委一听这些肺腑之言,激动的泪水,又夺眶而出。为了让搬家的群众,生活有所着落,高敬亭命令罗建植同志背出一袋白花花的银元亲手发给群众(每人三块),人们在感情难却之下,只好收下,但一双温情脉脉的眼睛,向高大委投射着难以酬报的目光。

散会以后,人们立即做出搬家的准备,家家动员,人人动手,高敬亭同志也派出便衣队员,帮助群众收割、藏粮、拣细软……总之,他们把一切能吃的东西,能穿的衣服都留下来,让红军和伤员安全过冬,每家并将自己收藏东西的山洞、地窖、秘密地告诉了便衣队员,告诉了罗建植同志,告诉了留下来坚持的聂在忠等。好让他们按时取用。

敌军来了,满以为这次吹进了鹞落坪,可以大发横财了,但进村一看,家家户户,留下来的只是空荡荡的破草房,间或有些破草,断凳破谭,破罐……匪军们一气之下,放起一把野火。散落在鹞落坪的十七个村庄,六百多间破草房,都成了火海,白天浓烟数十丈,夜晚火光冲九霄。四周的人们,看了这惨凄的情景,也为之愤愤不平。他们把这笔仇恨化作动力,妥善地安排了这些无家可归的阶级兄弟。

十一月的一天,鹞落坪人民,在敌人的威逼下,离开了可爱的亲人,离开了美丽的家乡。一队队拖儿带女,偕老扶幼的人流,在涧内游动,在山上攀登,在岭上翻越,在林中前进……

然而,心向红军的群众,回顾家乡一片火海,反倒心安理得。因为虽忍受了离乡背井之苦,但却换来了红军和伤员的安全。有什么可值得伤心落泪的呢?

可是,正在“山林医院”看望伤员的高大委,望着乡亲们背井离乡的情景,心却碎了。好像在责备自己似的:党把坚持鄂豫皖斗争的任务交给了我,而我却目睹乡亲们……泪水不断下掉。

站在高敬亭身旁的罗建植同志,轻轻地拍着高政委的肩膀说:“政委,咱们走吧!”

此情此景,勾动了罗建植秘书的情思,他一边走着,一边吟诵着唐人的名句:

篱篱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举谈判  踏上新征途

一九三七年七月初旬,正在鄂东地区游击的高敬亭,接到了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指示后,迅急率领手枪团二、三分队,回到皖鄂边的鹞落坪并与坚持皖鄂边特委书记何跃榜,在岳西县第三区南田村,胜利会师了。这两个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战友,久别重逢,倍感亲切。高敬亭竟情不自禁地与何跃榜紧紧拥抱在一起。

中旬,鄂豫皖省委在蛇形岗召开了会议,决定派何跃榜同志为鄂豫皖地区正式代表,与国民党中央正式代表刘纲夫,举行谈判。高敬亭同志自始至终领导了这次谈判,并化名政治部汉族人李治信参加了在岳西县九河举行的签字仪式。至此,在高敬亭同志领导下的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结束。

和平谈判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鄂豫皖地区,岳西人民听到这个消息,该是多么高兴啊!看啊!大街小巷锣鼓喧天,树头田野旗帜招展。往日的冤家变成了战友,昔日的仇人变成了朋友。万众一心,抗击民族敌人,枪口对外,打击侵略者。久别亲人的红军战士,可以有自由地回家探亲了;被没收的匪户,也归还了;被迫搬移到敌据点的鹞落坪人民,回到了美丽的故乡,开始重建家园了,人们都向往和平美满的生活,向往着幸福的未来。

高敬亭在参加九河签字后的当天,立即赶回鹞落坪,看望与他们生死与共的鹞落坪人民。他来到聂老的家,拜谢他活命之恩,与聂老一起,重温那艰苦的岁月,畅读了和平后的大好形势,临走时赠送他一颗珍贵的玛瑙,他来到余玉明的家,慰问了这位跟随他从金家寨抛下来的红军姑娘,鼓励她积极参加抗日斗争,打击民族敌人,临走时拉着她的双手,把一对玉镯戴在她手劲上,他来到郝光生的家,亲手触摸着郝光生胸前的伤疤,热泪盈眶地将一对银锁赠给了他,表扬他宁顾自己牺牲也不出卖伤员的自我牺牲精神;他来到老中医郝宪章的家,拾起他当年为红军挖菜的锹,尽情地抚摸着,感谢他不辞劳苦为红军伤员治病的恩情,把一迭银元送给了他,他千言万语说不尽鹞洛坪人民对红军的爱,他千丝万缕想不尽岳西人民对红军的情。他走遍了每一个角落:

看到了那断壁颓垣;看到了那荒芜的土地;看到了那被杀害的红军遗嘱……感慨万分。深深地赞叹着:“多好的人民!”忽然一阵山风,拂过他面庞,使他感到既是温暖又是凄凉,好像在提醒:

“高大委,没有那时的牺牲,哪有今天的和平。你正是戎马倥侗,还有新的战斗任务在那里等着你哩!”

“报告!政委!何师长要找你!”

“好”于是,他掏出纸笔写着:(大意)

升平同志:

我来鹞落坪看望乡亲,所见一切,倍觉凄惨,你带领全体便衣队员,帮助乡亲们恢复家园,垦荒种地,望快执行。另留下银元三百块,交由聂老分给众人,略表谢意。

 

 

高敬亭

三七年八月

高敬亭和何跃榜又在鹞落坪见面了,两个人商谈了和谈后的工作,召开桐舒指挥部、战斗营、太、宿工委会议,传达了鄂豫皖地区国共合作谈判,九河签字的协定精神。并号召志愿参加抗日救国的革命青年,连夜到鹞落坪报到,开赴七里坪。

在高敬亭的率领下,一支新的武装力量,浩浩荡荡地开赴抗日前线,为挽救中华民族,打击日本侵略者,踏上了新的征途。

 

 

采集人:彭生美

        储凌如

整理人:储凌如

一九八一年三月

 

 

注解:

(一)刘裁恩,乃敌十一路军总指挥,原系国民党第十五军军长。

(二)皖西保安司令部办事处于一九三五年六月二日成立,办事处设于岳西衙前街,处长由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兼, 副处长王兼任该办事处主任,附原文如下:

奉刘主席在午电:为举办太、舒、桐等县清乡善后,特别组织皖西保安司令部办事处设属衙前街(当时还属山),任保安副处长王锡骏兼主任今日由省出发开始工作,请领导参照,并随时联络协办剿办等(原文见敌十一路军战报)。

(以上材料源于国民党军事战报)

(三)高敬亭赠给聂在忠的玛瑙,郝光生的银锁,余玉明的玉镯、银项圈等物均存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文革中被红卫兵没收,仅银锁尚在郝家,赠给老中医的银元已用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