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裕安工作期间,曾分管过红色旅游,在负责“六霍起义纪念馆”布展工作时,有幸接触了车厚桥烈士的英勇事迹,车师长坚定信念、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和不朽精神,经常在我的脑海里萦回,于是产生了要寻找到车厚桥烈士后代的想法。
车厚桥(1906-1930年),裕安区西河口乡红岩村人(原六安县龙门冲人),中共党员,历任六安县农民协会“摸瓜队”队长、六(安)霍(山)赤卫队副队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六霍赤卫队队长、六霍赤卫师师长等职务。“要为实现苏维埃中国而奋斗终生”,这是1928年正月初一,车厚桥在面对当时革命斗争的严峻形势和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怀着无比憧憬和激动的心情,振臂一挥写下的豪言壮语,有意夹在家土墙裂缝中,解放后被发现。
1930年秋,主力红军西进,致使皖西革命根据地空虚,驻六安之敌潘善斋新编第五旅纠集各路人马5000多人,向皖西苏区长驱直入大举进攻。六霍赤卫师奋起迎敌,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孤立无援,被敌人围困在红岩村九尖头大山里达40余天,车厚桥师长在下山突围时不幸被捕,当车师长解押经过家门时,对其叔父车明相说:“侄儿不投降、不自首、不叛党,在共产党领导下,20年后革命一定成功!”凶狠的敌人把车厚桥解押到六安后,活活地用大铁钉把他钉死在城门上。车师长临死前圆睁着双眼大声高呼:“共产党万岁!”时年24岁。1984年民政部批准车厚桥为革命烈士。
为了却一桩心愿,我利用工作之余四处打听车厚桥后代的蛛丝马迹。后来听说车厚桥烈士牺牲时,唯一女儿仅两个月,后随母隐姓埋名出嫁到霍山县黑石渡镇(也是我的家乡),如果健在,今年有85岁了。到了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后,有机会继续打听车厚桥烈士后代的下落。我通过行政线和公安线查找没有音讯。正当我失去继续寻找信心的时候,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一位党史爱好者霍山县下符桥职高教师朱绍堂,朱老师酷爱皖西革命史,已出版小说《铜锣春秋》、《白马风云》和霍山抗日史为背景的《霍山大捷》。在我的委托下,朱老师很乐意地接受了任务。在朱老师的用心寻找下,终于打听到车厚桥现存后代的有关线索。原来,车厚桥现存一女,名叫韩先明(原名车敦明),现居住霍山县黑石渡镇印墩冲村。当我接到朱老师电话时,我又惊又喜。
2014年5月7日,我与裕安区委党史办张平主任和陈康一行,在朱老师的向导下,到黑石渡镇印墩冲村调访,在镇村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了韩先明老人的家里。当我们来到老人家的时候,老人正提着菜篮子从自家菜园方向回来。只见老人步伐稳健、眼睛坚定有神,我们顺势接过老人的菜篮子,准备去搀扶老人的时候,老人微笑地感谢我们,并带领我们回家。
老人的家很普通,和当地老百姓家里一样,客厅中堂上挂了一幅山水画和一副楹联。一张大桌摆在客厅中央,四周摆放了长凳。家里收拾得干净、简朴。但我们很快发现了放在中堂玄关附近条几上中间偏右方放置的车厚桥烈士证和烈士家属光荣证。
老人生于1930年,也就是父亲车厚桥牺牲前两个多月。老人5岁时随母亲改嫁到韩家(西河口乡张冲),姓名由车敦明改成现在的韩先明。1952年,22岁的韩先明嫁到霍山黑石渡镇印墩冲村项家,育有3个女儿2个儿子。除小儿子车祸去世外,其他子女生活还过得去。
当我们提起革命烈士车厚桥的时候,老人眼神中饱含悲伤的泪水。老人说道:“听母亲生前说,我父亲以前是六安县、霍山县、英山县三县师长,但是死得好可怜啊,被国民党几个大钉钉死在了六安城门楼上……”。
在我们问及老人对父亲车厚桥的总体印象时,老人说,父亲车厚桥去世的时候,她才两个多月大,关于父亲的事情,大多是母亲和亲戚乡邻告诉自己的。老人还说,父亲生前说过的话,她知道的不算多,但父亲的优秀品质她时时刻刻都能记在心里。老人说,父亲聪明、灵活、勇敢、机智。从念书到学医,再从学医到习武,在住家附近设有练兵场,武功超群,能倒立行走一里路,从加入当地大刀会到加入农民协会,父亲都一直为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而不断改变自己,积极寻找出路。
老人接着说,父亲非常勇敢,当年仅凭着十几个人、几条土枪和几把大刀就敢组建一个“摸瓜队”,同当地劣绅、土豪、地主以及国民党军队真刀真枪干。她也听说父亲在“摸瓜队”期间,采取过“贴票罚款”、“杀猪出谷”、“缴枪烧账”等办法惩罚过不少地主、土豪,包括剥削和欺压百姓的车家亲属。父亲在任赤卫队副队长和六霍赤卫师师长期间,创造过比较有名的像夜袭落地岗、奔袭独山寺、伏击杨柳店、剿灭黄缨会等战役。可能是父亲的战功较大,引得国民党大为震动,调动数千人将父亲车厚桥领导的六霍赤卫师围困在九尖头大山月余,最终突围时被敌人所俘。
老人动情地说,虽然她出生不久就失去了父亲,甚至可以说连面都没见过,但是父亲生前的事迹深深地鼓舞着自己,让自己活得也同样有信念、有理想。老人说,父亲革命理想信念坚定。自己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她知道,父亲是为了中国的革命和民族的解放而牺牲的。老人很感谢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怀,时至今日还不忘来看望自己。父亲死得其所、死的光荣。自己也会将父亲的事迹讲给后代听,让这种精神薪火相传,让后代继承父亲遗志、发扬革命传统。老人也希望党和政府将父亲车厚桥生前事迹和精神发扬光大,多做宣传,让子孙后代都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们问及老人,是否想回出生地老家走走?老人回答,做梦都想回家看看……我们明白了老人的想法。临走时,我们提议和老人合影,老人欣然答应。
2014年7月22日,阳光灿烂,经过我和张平主任的协调,车敦明的宗家弟弟车敦福(65岁)、宗家侄子车本家(63岁)把老人从霍山印墩冲接回85年没有回来的娘家,老人见到宗家亲戚时,激动得泪流满面,半天不知说什么,老人想回老家看看的夙愿终于梦圆了……
我们陪同老人走访几位宗亲,调访了三户烈士后代,凭吊了当年六霍赤卫师练兵场和红军洞(当年曾隐藏7位受伤红军的山洞)。红岩村位于六安、霍山、金寨三县交界处,山高岭大,易守难攻,也是六霍赤卫师训练的大本营。据了解,车师长被捕前,连打几个漂亮仗,苏区群众高兴地传唱:“赤卫师真正强,打敌人有妙方;钢枪土炮打的准,大刀长矛刺胸膛;九门土炮显神威,敌人死的像倒墙,赤卫军英名传四方”。车师长为鼓舞士气、再打胜仗,提出了“练兵九尖头,打到六安州”的战斗口号。
走访得知,红岩村的兄弟姐妹因受车师长的影响,早年参加革命的热血青年很多。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独山苏区沦为无人区,仅红岩村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几十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5岁。如革命烈士车厚福和三个儿子(车敦华、车敦和、车敦荣) 参加了红军,一家四口均于1932年壮烈牺牲。车厚福烈士在白色恐怖下,为躲避敌人的搜捕,他背着负了重伤的红军干部,在落地岗白石庙山上和敌人周旋,不幸被“铲共队”发现并包围逮捕,敌人把他吊在庙前的大树上,扒掉他的衣服,用刺刀对着他的胸膛,逼他交出红军伤员。遭拒绝后,敌人刺穿他的腹部,抽出肠子,扒出心肝……红岩村不愧是洒满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可谓“户户有红军,组组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他们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牺牲与奉献精神是构成六安精神与老区文化的精髓。
经过车师长宗家后代们的商量,大家自发捐款近2万元,在车师长老家正修建一座“厚桥亭”,以示对车厚桥师长以及红岩村革命烈士的永久纪念。
长眠于九泉之下的车厚桥师长,你能感知吗? 你的“要为实现苏维埃中国而奋斗终生” 豪言壮语已在六安“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珍藏;你的“二十年后,革命一定会成功”美好梦想已在中国大地、烈士家乡变成现实;你的光辉业绩与革命精神已在独山“六霍起义纪念馆”中醒目展出;你的女儿车敦明85年后回家探亲了;你的乡亲们正在为你和你的战友们修建一个永志不忘的纪念亭……
(韩先明老人与宗家亲戚们合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