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长征中的李耀

发布时间:2016-08-09 14:43:05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邓典厚 浏览:2988 次
【字体大小:

   

 

    李耀( 1911--2003),原名李克新,安徽金寨县人。1929年5月参加商南立夏节起义,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0月参加红军,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兼指导员、营长兼政委、手枪队队长兼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长征出发时,部队实行轻装,每人只带三天干粮和两双草鞋,进入桐柏山后,部队就缺粮。李耀边行军边参与筹购粮草的活动,积极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在宿营地还写刷标语口号。11月26日通过河南方城独树镇进入伏牛山时,恰遇寒流,气温骤降,北风刺骨,雨雪交加,雨伞都被疾风吹得满天飞。全军指战员衣服单薄,又被雨雪淋湿结了冰,许多同志的草鞋被烂泥粘掉,赤脚行军。在这极其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李耀忍饥冒寒不怕艰苦,奋勇前进。他想:“我是共产党员,决不能怯弱,决不能退缩。”当日下午一时许,我军前梯队进至独树镇附近准备通过公路,突然一阵激烈的枪声,一排子弹向李耀他们飞来。李耀他们连忙准备反击,但手指都冻僵了,拉不开枪栓。就在这时,头顶上的敌机正向他们冲来,地面敌人从两翼包抄围攻过来。在万分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一声高喊:“同志们,就地卧倒,坚决顶住敌人!”指战员们迅速趴在泥地里,利用地形地物进行反击。敌人仍气势汹汹地扑过来。这时,李耀就奋不顾身地冲在最前面,他和战友们采取交替前进互相掩护的战术,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李耀平时训练刻苦,武艺高强,枪法极准,多次冲杀至敌人之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经过指战员们殊死搏斗至天黑,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当夜组织转移时,有的战士因极度疲劳、饥饿,宁愿死也要睡一会。李耀和连排干部连喊带拖,把睡倒的战士拉起,连夜突出重围。他和许多指战员赤着脚,不顾饥寒交迫,迎着凛冽的寒风,冒着刺骨的雨雪,艰难地行进在泥泞的小路上。每个人都摔了一身泥,但都顽强地支撑着,互相鼓舞、扶持着,一刻不停地向前迈步,在敌人封锁的间隙中穿行,于次日凌晨通过了许昌至南阳的公路。28日,他所在的一营为突击队,强渡澧河,抢攻已被敌人占领的高地,打退敌骑兵的进攻,掩护主力渡河,并控制进入伏牛山的通道。战后在部队缩编时,他调任营部党支部书记兼轻机枪班班长。

    12月上旬,红二十五军进入豫陕边,李耀参加了陕西洛南三要司战斗、庾家河战斗,开始投入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他随主力部队转战于鄂豫陕边区各县,消灭反动地方武装,发动群众,宣传“五抗”(抗捐、抗税、抗粮、抗丁、抗债),打土豪分田地,镇压豪绅恶霸,铲除“地头蛇”,摧毁保甲组织,宣传组织群众,建立抗捐军、游击队和苏维埃政权。到1935年5月,红二十五军发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3000多人,创建了拥有50多万人口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军锋直逼西安。

    1935年7月2日,在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的山阳县袁家沟口伏击战中,二二三团埋伏在袁家沟口北面一线高地,待敌人进入有效射程时,红军各种火器突然向密集之敌猛烈射击。一营首先从北面发起冲击,李耀率轻机枪班边冲边扫射,猛扑敌人。敌遭突然打击,乱成一团,慌忙向西逃跑,又遇二二五团居高临下迎头打击。经一番激战,歼敌一个旅,生俘敌旅长唐嗣桐。

    7月1 6日,红二十五军为配合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会合陕甘红军,从长安沣峪口出发,踏上继续长征的道路,连续打退敌人的追堵,抢渡泾川、渭水,攻占许多城镇,有力地箝制和吸引了敌人。8月21日,部队在泾川县城以西的王村翻越王母宫塬,徒涉汭河,渡过一半时,因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河水突涨,军直属队和担任后卫掩护任务的二二三团,被阻于汭河北岸的四坡村一带。就在这时,敌第三十五师二零八团1000多人突然袭来。位于四坡村东北角的三营首先与敌交火,李耀端着轻机枪猛烈扫射敌人,压住敌人进攻的势头。背水作战,形势不利,军首长立即指挥一、二营和军直属队从侧翼攻击敌人,对敌形成夹击之势。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中弹牺牲。指战员们怀着极度的悲愤和报仇心情,与敌人殊死搏斗。敌人遭猛烈攻击,顿时混乱,纷纷溃散。一营乘机反击敌人。李耀带着轻机枪班一马当先,跑步追赶,并把一挺轻机枪搭在自己的肩膀上,射击手边跑边射击,紧追猛赶,将逃敌压到一条几丈深的河沟上。敌人非死即伤,丢盔弃甲,残敌拚命逃跑。轻机枪班顾不得收缴敌人丢下的武器和马匹,绕过深沟,继续追击,将敌人赶入一座小庙。李耀高喊:“快出来缴枪投降,我们不杀,如不出来我们就用机枪扫射!”敌团长马开基企图夺路而逃,李耀用轻机枪扫射,将其击毙。战后,李耀调任二二三团三营八连指导员。

    红二十五军渡过泾河后,经由镇原、庆阳县境向陕北兼程前进,多次打退敌人的尾追和堵截,于9月3日渡过马莲河,进抵合水板桥镇宿营。4日晨,后卫二二五团三营突遭敌骑兵团的包围袭击。军首长徐海东由前卫赶到后卫,指挥二营掩护三营突围,复遭敌人包围。李耀马上率二二三团三营八连投入战斗,掩护兄弟部队突围。在接应军直属队通过板桥镇时,他的左脚被敌人打伤,当即由两个战士架送到军医院救护队,给他配了一匹马。自此,他就随军医院一起行军、生活和治疗,于9月中旬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结束长征。

    1935年10月,李耀伤愈后,调任陕北军政干部学校(又称红十五军团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大队政委。1936年3月,调中央红军干部队学习,并任党支部组织委员。8月,任中央红军步兵学校三营八连指导员。10月,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兵站部第一野战医院政委。1937年3月任红军援西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西征和援西军的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李耀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团政委、萧县抗敌总队政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党的七大。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旅政委、陕南军区副政委兼十九军副政委。建国后,任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政委,总后勤部干部部部长,1953年任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总后党委常委,1956年任总后勤部副政委兼党委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