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瑞(1914—1996),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任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一分队班长、中队长,二二四团一营政委、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鄂陕边游击总司令,红七十四师师长。1934年11月,他随红25军开始长征,组建了红74师和六支游击师,开辟了鄂、豫、陕边区根据地。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历尽艰险到达陕北。作为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红二十五军为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打扫了战场,为创建陕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先瑞将军在一生军旅生涯中,为革命同时也为长征建立了不朽功勋,受到了毛泽东、李先念、彭德怀的高度评价。
独树镇前的尖兵营
1934年11月16日,时任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的陈先瑞随军离开大别山根据地,北上长征。这支3000人的红军队伍,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摆脱了敌人20多个团的跟踪追击。11月25日晚,到达距伏牛山50里之遥的独树镇。由于天黑,又下着瓢泼大雨,因而未发现早在这里堵击之敌一一六师,当即与敌军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由于敌人以逸待劳,又筑有坚固的工事,长途跋涉极为疲惫的红军虽拼命抵抗,但根本不能遏制住敌人的攻势。而河南之敌庞炳勋部三个团已随后追来。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立即向全军作了紧急动员,说明敌情:要么把敌人打退,冲过去,进入伏牛区;要么遭敌人前后夹击,被敌人吃掉!二二四团全体官兵在吴焕先的带领下一跃而起,向敌阵冲去;程子华军长率二二五团也迅猛跟进,徐海东副军长也率二二三团二、三营赶来参战。由于敌人工事坚固,火力猛烈,红军难以前进。
这时,率领一营在前沿参战的陈先瑞发现敌西南角兵力较少,火力也比较弱,请求军部批准他带领一营作尖兵营,向敌西南角进攻,大部队跟进突围。时近午夜又是暴雨,敌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疲惫不堪的红军会在这时发起进攻。陈先瑞的尖兵营对敌人发起突然袭击,压住了敌人火力,程子华、吴焕先率二二四、二二五团跟进,徐海东率二二三团两个营后卫保护,很快闯过了敌西南村头阵地。待敌人发觉时,红军已前进了10多里,次日拂晓,进入了伏牛山区。在部队稍事休息时,陈先瑞才发现自己左小腿负了伤,鲜血浸透裤脚管。徐海东心疼地一面叫护士帮他包扎,一面开玩笑地说:“你原是腿负伤了,如果腿不负伤,也不知把敌人甩到哪里去了!”
庾家河敌后出击
红二十五军在伏牛山区活动了一个星期后,省委和军领导认为这里人烟稀少,粮食物资奇缺,决定继续向北,到鄂、豫、陕边界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建立鄂、豫、陕边区根据地。红二十五军翻越了1700多米高的蟒岭,历时一周,到达了陕南洛南县的庾家河。10日上午,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人在一家中药铺里召开常委会议,东北方向传来了枪声,河南的敌六十师和两个骑兵团跟踪追来,徐海东立即率二二三团抢占东山口高地,拼死压住敌人的火力。程子华、吴焕先率团也抢占东山口两侧山坡,向敌人射击。敌人虽然来势凶猛,火力强大,但由于红二十五军占领了东山口有利地形,敌人数十次冲锋,均未得逞。徐海东为了迷惑敌人,命陈先瑞带领一个连绕道敌后,向敌人指挥部冲去。敌人顿时阵脚大乱,程子华、吴焕先立即率二二四、二二五团杀向敌群,徐海东也率二二三团从东山口俯冲下来,将敌人压到一条山沟里,两军杀成一片。当看到一个敌人向副军长徐海东瞄准射击时,陈先瑞迅速冲过去将敌刺倒。可与此同时,另一颗子弹却射进徐海东眼底,徐海东当即昏迷过去。陈先瑞十分恼怒地向那个射击徐海东的敌人连刺数刀,并接过战士一挺机枪向敌人扫去,杀开一条血路,将徐海东背下战场。战斗直至黄昏,敌人丢下300多具尸体退了回去。
活捉赵霸王
庾家河战斗后,省委立即召开了省委和军领导会议,作出了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的决议。为了加强根据地建设,省委抽调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副主任郭述申,带领50多名干部战士到地方发展党的组织,建立了鄂、陕、豫两个特委。陈先瑞奉命带领一个连到郧西、山阳、镇安三县边区开展群众工作。群众看红军穿着破烂,武器陈旧,像一支要饭的队伍,不相信能打败敌人。有些群众长期受国民党反共宣传,视红军为土匪,见红军就跑。陈先瑞经过深入调查得知,洛南县城里的自卫团团长赵月亭,外号赵霸王,为人霸道凶狠,长期欺压百姓,民怨极大。陈先瑞决定为民除害,也可借机发动群众。经过侦察后,一连战士化装成卖柴、卖菜的,混入赶集人群进城。陈先瑞率两个排直奔县政府,副连长孙光率一个排直奔城隍庙。仅一小时,洛南县自卫团便全军覆没。红军没收了府库钱粮,释放了被关押的20多名抗捐民众。
攻打洛南县,处决赵霸王,使红军声威大振,群众也改变了对红军的态度,很多贫苦青壮年要求参加红军。
人称“陕南王!”
鄂豫陕边区民间有很多枪会组织,除少数被地主豪绅控制、欺压民众外,多数是自卫性民众团体,陈先瑞觉得应当把他们逐步改造成革命军队。一天,通讯员向陈先瑞报告:一排长刘长有到群众家作宣传,被当地以抗租抗税抗捐为宗旨的大刀会扣留,会首袁大先说红军烧了他家的房子,抢走了他的女儿。任凭陈先瑞派人去怎么解释,也不放人。经过反复调查,得知是镇安县保安团趁袁大先率大刀会外出时,冒充红军干的。陈先瑞带领全连战士化装进城,直奔敌驻地。敌人正在集合上操,被红军一阵射杀,死伤过半,余部举手投降。红军战士砸开监狱,救出了袁大先女儿和30多名“抗捐犯”。
红军的行动,深深感动了袁大先。最终大刀会100多人接受红军改编,建立了“陕南抗捐大队”,并在茅坪镇建立了农民协会。接着,以茅坪为中心,在周围7个乡镇建立了农民协会。通过两个多月的活动,有六支刀会组织和红军建立了联系。陈先瑞专门举办了刀会组织骨干培训班,发展了一些思想进步的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6月,经鄂豫陕特委批准,将其中六支抗捐队改编为三路、四路、五路、六路、七路、九路等六支游击师,陈先瑞被特委任命为鄂陕游击师总司令。游击总司令部成立后,陈先瑞率领各游击师活动于鄂豫陕边20多个县境,建立了连接鄂豫陕边区的4块根据地,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权和10个区、46个乡镇、340个村苏维埃政权,形成了较为巩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0月,特委根据游击师发展情况,从各游击师抽调部分兵力,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74师。陈先瑞任师长,统一领导鄂、豫、陕边区武装斗争,接连打退了国民党的3次围剿。国民党《西京日报》惊呼:“陈先瑞外号‘陕南王’,股匪数千,四处游击......”
从1935年7月至1936年12月,陈先瑞率领红七十四师转战于鄂豫陕三省边界,经历大小战斗上百次,歼敌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械3000余件,牵制敌人十几个团的兵力,有力配合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红军主力长征,红七十四师也由几百人发展到1700多人,胜利地坚持了鄂豫陕边区的游击战争。西安事变后,红七十四师改编为南路抗日军,陈先瑞任军长。1937年1月,为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部阻击蒋军进攻,红十五军团与红七十四师会师于商县。根据国共双方谈判协议,陈部继续留驻陕南,以防内战再起时同陕北红军相呼应。同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陈先瑞时,给予他很高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陈先瑞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团长,警备第一旅副旅长,河南人民抗日军第三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十五旅政治委员,豫鄂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副军长,豫西军区副司令员,陕南军区副司令员,第十九军副军长。建国后曾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北京军区、成都军区政委。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