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长征中的曾绍山

发布时间:2016-08-19 14:37:57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汪东明 浏览:2646 次
【字体大小:

   

 

    曾绍山(1914-1995),金寨县人。1929年6月参加了红军,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任红三十二师九十七团勤务兵、师部传令兵,红一军手枪营传令班长,红四军教导团和红四军政治部少年宣传队队长、方面军教导团少共团委书记,少共国际团班长、排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入陕,先后任红十师政治秘书、师部参谋。在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中,参加了粉碎四川军阀田颂尧、刘湘的“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川陕“会剿”等重大战役。

    1935年春,曾绍山参加了强渡嘉陵江战役。5月, 随红四方面军北上开始了长征。红十师在北川河谷阻击敌人一个多月,掩护主力西进。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共同北上。第一次过草地出发前,他因忙于组织侦察、搜集情报,寻找并分配向导,以及师部的迁移安置工作,没有充足时间准备干粮,在别人的帮助下才搞了三四斤青稞制成的干粮,只够每天抓两把吃的,要靠挖野菜、煮皮革充饥。刚进草地,他因受毒素感染,腿上多处长了脓疮,经沼泽地里的毒水浸泡,双腿红肿腐烂,血水直流,疼痛刺骨。他以顽强毅力走过草地。十师由于组织管理工作抓得好,在第一次过草地时减员较少,所以在包座战斗中,红四军接受攻打求吉寺的任务后,以第十师主攻。曾绍山参加了攻打求吉寺战斗的组织协调工作。红军在极度疲乏、装备极差、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攻下包座,歼蒋军嫡系胡宗南部守敌5000余人,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

    9月,他随部再过草地,10至11月强渡大金川,翻过夹金山,参加绥崇丹懋战役和天芦名雅邛大战役。红军苦战两个多月,未能打开立足发展的局面,反遭数十万敌军的包围,被迫转入守势。1936年2月初,上级要求各部队从天全、芦山出发时,必须尽量多带粮食,搞好部队的组织管理工作。曾绍山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为再过雪山草地作准备。他全力协助师首长深入动员指战员,进行充分的物质准备和组织安排,将所有的牲口集中起来驮伤病员,又准备一些抬子,将重伤病员分别编成连队,以责任心强的同志带队;所有干部的乘马,一律驮粮食;多筹集布匹,缝制成衣服和帐篷,等等。中旬,部队陆续撤离天、芦地区,再次连翻几座雪山,顺小金川向丹巴、道孚方向前进。由于准备充分,又有前两次过雪山的经验,所以这次减员很少。

    红四方面军很快攻克道孚、炉霍、甘孜、瞻化等地,原准备立即北上过草地,但为接应红二、六军团,部队就地边等待边整训,并积极开展地方工作,筹集粮食物资。在军事训练中,曾绍山协助师首长着重抓演练打骑兵、打堡垒、隘路战、夜间战斗和强渡江河等战术和技术。为了迎接和慰问红二、六军团,他还动员指战员们人人动手,打草鞋,织毛衣,缝帐篷,筹粮食,写标语,排节目,赶制大批慰问品。  

    1936年6月,二、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地区,曾绍山率十师慰问队敲锣打鼓,抬着慰问品,热热闹闹地欢迎、慰问兄弟部队。7月上旬,十师从瞻化出发,第三次通过草地。这次过草地,路程最长,行程近一个月。好在已有两次过草地的经验,曾绍山早就将这些经验编成材料,介绍如何识别水有没有毒,哪些野菜能吃,哪些草墩能走人,如何选择土包露营、搭帐篷,夜间睡觉如何铺垫隔潮防雨,如何避免陷入泥潭、如何搭救陷入泥潭的人,以及要多带干粮,也带些干柴、油布等等注意事项,并将材料印发到连队。这些经验对新战士尤其有用。由于准备充分,这次过草地虽然路程长得多,但部队减员明显减少。在草地行军中,因为没有详细的地图,而大多数通司和向导又不愿走太长的路程就要回去,所以要不断地找人换人。曾绍山要化很多时间去找通司和向导,还要多花钱,多讲好话,设法请他们多带一些路。到8月初,他们终于到达包座,休息了两天。

    接着,部队继续向北进发,经天险腊子口、大草滩到达哈达铺。8月20日,曾绍山随部攻占洮州(今临潭),9月上旬进驻渭源。这一带多为回民居住区,他根据上级指示,安排师部和各单位不进驻清真寺,禁止在回民面前和家里吃大肉,禁止打土豪,执行党的民族政策。9月下旬,张国焘令红四军西撤。他和广大指战员们都有情绪,认为向西走又要进草地,难道过草地的罪还没有受够?但情绪归情绪,军令还得服从。他们当即从渭源城撤出。后来得知,因为朱德、徐向前和陈昌浩等人的反对,中央来电也不准西进,张国焘才放弃西进主张。29日,四军又奉命返回渭源,准备北上会师。而这时,渭源又被敌人占领。四军即以十师攻城北,十一师攻城南。曾绍山和十师指战员借助城外树林的掩护,以云梯爬上城墙,冲入城中,歼灭守敌。10月上旬,十师、十一师向北急进,经马营、华家岭向会宁以东运动,于8日到达界石铺,率先与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大家欣喜若狂。

    抗日战争时期,曾绍山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参谋、第十三团参谋长、三八五旅参谋长,太行军区新十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兼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副司令员,皖西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军长。参加了邯郸、豫北、鲁西南、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重庆、成都等战役。建国后,任兵团副司令员兼川东军区副司令员、志愿军第十二军军长、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赴朝鲜作战两年,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及金城防御作战、上甘岭战役、东海岸布防等,与敌交战数百次。后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政委,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绍山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