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璋(1919-1951),原名凤宝,金寨县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就开始和家人一起下地劳作,9岁给地主放牛。1929年,立夏节起义爆发后,刚满10岁的吴国璋参加了儿童团并担任小队长。1930年11月,11岁的吴国璋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了营部的一名勤务员。1932年,他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负伤,未能随红军主力转移。伤愈后他回地方游击队任游击队队长,组织发展农会,扩大地方武装,坚持苏区斗争。一天晚上,吴国璋带领游击队200余人,从廖家湾出发,走了大半夜进至脱甲岭(现属湖北省罗田县)。这里驻有国民党民团头子柯寿桓的一个分队。吴国璋兵分两路,一部分从东侧,一部分从西侧,迅速将民团包围,集中兵力,进行猛烈攻击,当即打死打伤俘虏敌军50余人。少数残敌冲出包围圈,狼狈逃窜。游击队跟踪追击了十多里,转回来又在潘家湾、毛家坳(今属吴家店乡境内)一带打了几家土豪,发动群众,开仓分粮,颇受群众拥护。1932年12月,吴国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4年11月,吴国璋跟随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踏上了漫漫的远征之路。这年的冬天,红25军在之前已经经历过了无数磨难,人员伤亡、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寒冷冬季的来临,给他们的远征带来了更大的不便,吴国璋的手脚长满了疙疙瘩瘩的冻疮,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形状了。在部队遭到敌人围追的情况下,吴国璋强忍着冻疮的疼痛,随部队跑步行军30余里,长满冻疮的伤口已经化脓腐烂,每走一步都得忍受刺骨的疼痛,而他却一声不吭。在25军军里吴国璋被誉为长征中的小英雄,而这一年,他仅14岁。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与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并为红十五军团,吴国璋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原二十五军)青年干事,参加了直罗镇战斗。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历任战士、排长、指导员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吴国璋率领一支游击队奔赴山西,开展敌后游击战。次年,吴国璋调冀鲁豫军区先后任营长、团政治部主任、团长。1945年9月,率队伍从山东挺进东北。1948年春,他任东北野战军二纵五师师长,率部在四平一带驻扎。9月,在辽沈战役中,奉命与三纵主攻义县,肃清锦州之敌的外围据点,一举解放义县,全歼守敌,生俘敌暂编第二十师师长以下7000余人。同月,率五师与兄弟部队经过31小时激战,解放锦州,俘敌东北“剿共”副总司令范汉杰、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以下8万余人。随后他又率第五师参加解放沈阳、天津等战役。1949年秋,他奉命率部渡江南下,在湘西完成剿匪任务。11月,部队经湘、黔入桂,横扫广西残敌。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吴国璋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副军长,赴朝鲜作战。其间,他率三十九军在临津江战役大获全胜,在第四、第五次战役中率部屡战告捷,为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1951年10月,美军集结大批机群对志愿军阵地狂轰滥炸,吴国璋在阵地前沿遭弹片击成重伤后,光荣牺牲,年仅33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