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淮河的治理工作,淠史杭工程应运而生。在1958年8月至1972年底的14年中,皖西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完成了淠史杭工程的建设。淠史杭建设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勇担使命的生动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淠史杭工程的伟大精神,就是要牢记初心使命,做老区精神的传承者,做对党忠诚的坚定者,做为民务实的担当者,做攻坚克难的奋进者。
关键词:淠史杭 中国共产党 初心 使命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旱灾害问题,特别是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令皖西人民深处水深火热。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以治淮工程为标志,新中国开始了一场向大自然宣战、治理江河的人民战争。在治淮过程中,皖西先后兴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解决了境内洪水成灾的问题。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以后,全国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1958年8月淠史杭工程开工,皖西人民经过14年艰苦奋斗,建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
一、淠史杭工程建设回顾
1.淠史杭孕育于伟大的治淮工程之中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有计划地、全面治理的大河。根据淮委《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即“治淮方略”)对淮河治理工作的安排,淮河干支流上要兴建16座山区水库,其中在皖西大别山区兴建佛子岭、梅山等4座大型山谷水库[1],淮河及其支流淠河、史河得到初步治理,境内洪水为害的现象基本控制。但因为皖西水利基础差,旱灾仍经常发生。据统计,1950年到1959年六安专区因旱灾受损的农作物年均2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0%。皖西人民在抗旱斗争上耗费庞大,仅1958年就有200万人投入抗旱。迫切要求兴建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摆脱受自然奴役的命运,成为六安地方各级领导和人民最强烈的愿望。
淠史杭的规划是从利用山谷水库水源开发淠河、史河平畈灌区的设想开始的。1954年至1958年,四大水库相继建成,为建设大规模水利工程提供了充足水源,淠史杭的规划也一步步扩大。1956年,淮委在《淮河流域规划报告》中制定了引水到皖中跨流域灌溉的方案,勾画出了淠河、史河两大灌区轮廓,规划灌溉面积分别为450万亩和140万亩。1957年,淮委在《巢、滁、皖流域规划》中提出了兴建龙河口水库和开发杭埠河灌区的计划。1958年,省水电厅和六安专署编制完成《淠河航灌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和《史河航灌工程扩大初步设计》,提出了分别发展灌溉726万亩和318万亩。1960年2月,淠史杭工程指挥部完成的《杭埠河灌区扩大初步设计(初稿)》提出灌溉174万亩。至此,史、淠、杭三大灌区设计灌溉面积共1218万亩。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按照国家计委要求,灌溉面积调整为1096万亩,其中淠河灌区660万亩、史河灌区285万亩、杭埠河灌区151万亩[2]。
2.十四年艰苦奋斗铸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宏伟的水利灌溉工程
1958年,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面红旗”的指引下,在省委“三年实现淮北河网化、全省水利化”的目标鼓舞下,六安地委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开始了淠史杭工程的建设。7月15日,地委决定成立专区史淠沟通航灌工程指挥部、党委会、政治部,全面负责和组织领导工程建设事宜。由于工程基本上在六安专区境内(庐江县于1958年7月划归六安专区,1965年划归巢湖专区;肥西县于1958年9月划归合肥市,后于1961年划归六安专区),省委决定由六安组织施工机构和动员民工。
淠史杭开工之前,工程指挥部制定了“一年通水,两年完成,三年扫尾”的目标,计划从1958年到1962年分两期建成。但是由于实际建设规模远超计划,骨干工程直至1972年底基本建成。工程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跃进”时期的全面开工阶段。1958年8月19日,淠河总干渠横排头枢纽首先开工,标志着淠史杭建设的开始。接着,史河总干渠红石嘴枢纽、龙河口水库和淠河、史河2条总干渠、9条干渠也于9月开始陆续开工。开工之初,六安专区和肥东、定远两县共出工约70万人,施工重点是两大渠首枢纽、龙河口水库、总干渠的土石方工程,以及20多处影响通水的深切岭、高填方工程。到1959年5月,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7月底首次实现小断面引水,当年灌溉农田97万亩。第二期工程于1959年冬至1960年春进行,最高日上工80多万人。到1960年6月,第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全面施工告一段落。
第二阶段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平稳建设阶段。由于淠史杭连续两个冬春大规模施工,超量调用了农村人力、物力,加重了农民负担。1960年冬起,地委总结了工程初期的经验教训,压缩工程规模,对一些干渠暂停施工,仅对需做少量土石方工程就能通水的渠段继续组织施工。随着六安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效果,物资供应有了保证,从1962年冬以后的3年中,全区每年投入劳力20万至30万人,到1965年秋灌溉面积已达346万亩。1965年冬开始,淠史杭工程建设又一次形成高潮,当年参加施工人数超过50万人。到1966年,两条总干渠除史河总干渠个别渠段外均按设计断面完成。
第三阶段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本建成阶段。“文化大革命”之初,淠史杭仍按计划实施。1966年11月,淠史杭第九期工程按期开工。但随着造反派夺权,各级工程指挥机构的领导干部被“罢官”,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被下放,工程建设受到直接影响。1968年专区各级革委会成立以后,工程建设逐步恢复正常秩序。至1972年底,淠史杭骨干工程及分干渠以上渠道基本建成通水,灌溉面积扩大到744万亩,这也标志着淠史杭工程的基本建成。
3.四十多年来的持续建设让淠史杭工程发挥了更大效益
骨干工程建成后,淠史杭建设进入了蓄水配套、农田改造阶段。但由于70年代资金投入十分有限,支渠以下配套工程不全,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1982年,国家“六五”计划提出建设商品粮基地,为推进工程续建配套提供了机遇。随后,淠史杭掀起了两次续建配套的高潮[3]。第一次是引进外资进行续建配套。安徽省政府从世界银行引进贷款对灌区进行配套,自1986年至1992年共完成投资4.39亿元,这一时期共改善灌溉面积384.7万亩,扩大新增灌溉面积94.4万亩。第二次是1996年至今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资。水利部从1996年开始对淠史杭灌区注入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引导资金,至2006年底共完成投资3.13亿元,累计改善灌区面积348万亩,扩大灌溉面积26万亩。到2018年,淠史杭工程的灌溉面积达到1060万亩。
二、淠史杭工程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4]。当年,皖西各级党组织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带领人民修建淠史杭,就是源自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源自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体现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宣示。
不忘初心,就是要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皖西人民素有治水愿望,历史时期曾修建了芍陂、七门堰、水门塘等水利灌溉工程,但因年代久远逐渐废弃[5]。在修建四大水库过程中,地委提出利用水库尾水发展农业灌溉。这时,省委从全省大局出发,设想在佛子岭和响洪甸水库下游、东西淠河交汇处的两河口再建一座水库,引水供应合肥和皖东。如照此设想,霍山县城和粮食主产区将被全部淹没,移民数万人,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地委在广泛征求水利技术人员意见后,研究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计划将史河、淠河、杭埠河沟通,增加淠河总干渠的水量输向皖东。在得到省委肯定后,地委决定在横排头筑坝蓄水提高水位,通过沟通史河、淠河、杭埠河增加输水量,从而达到输水皖中、发展灌溉的目的,也避免了再次大规模的移民。淠史杭建设中难免要挖压、淹没耕地,其中淠河灌区达12.88万亩,史河灌区达6.69万亩。在舒庐干渠施工时,地委考虑到舒城县地少人多,为少废耕地,采取了多筑渠下涵、多建渡槽和边挖边填、绕道取土等办法,尽量缩小挖压面积。正是由于工程从设计到建设,处处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不忘初心,就是要以人民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六安是个农业大区,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全区耕地1200万亩占全省的15%,粮食产量占全省的20%,商品粮供应占20%,猪、蛋、禽等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位居第一,粮食产量在全省前茅。但由于六安农业水利设施薄弱,抵御灾害能力差,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粮食平均亩产仅为200多斤。地委认识到,要发展六安的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必须解决水利问题,摆脱粮食靠天收的局面。1958年的大旱,使地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兴建淠史杭工程,才能从根本上战胜旱灾[6]。淠史杭兴建于轰轰烈烈的“大跃进”高潮之中,同全国很多水利工程一样,建设初期有些计划不切实际,摊子铺得过大。1960年后,全国不少地方的水利工程都缓建甚至下马。但地委及时跳出“大跃进”的思维,对工程的计划安排、力量使用等方面进行调整,并按照国家要求对施工中的土地挖压、房屋拆迁以及无偿调用的物资进行了清理和退赔。在最为困难的时期,地委采取量力而行的原则,力求“当年施工、当年通水、当年受益”,使得淠史杭没有半途而废,没有造成工程建设的巨大浪费。
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地委一直将保障工地民工生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工程建设之初,民工口粮来自集体自筹和国家补助。1958年12月,由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连续4个多月的大炼钢铁运动,许多地方集体筹粮困难,地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各县的缺粮问题,保障工地粮食供应。1960年,全区粮食供应十分紧张,地委仍保证了上工的民工每人每月补助粮食20斤,使民工每月吃到的成品粮不低于30斤。同时,地委还从计划外供应工地150万斤食油,给上堤民工每人每天供应3钱油和5钱盐。工程指挥部党委还提出“有工地就有医疗组织,有民工就有医生”,组织受过短期培训的随队医生,及时治疗感冒、腹泻等工地上的常发病,使民工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三、淠史杭工程是共产党人勇担使命的生动实践
淠史杭工程建设是一部曲折探索、艰苦奋斗的历史,是共产党人勇担使命的伟大实践。回顾淠史杭建设的历史,可以肯定地说,正是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共产党人的勇担使命和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伟大工程。
勇担使命,在思想上表现不畏艰难困苦。淠史杭项目最初未能在国家计委立项,开工之初仅靠安徽省和六安专区有限的投入,资金和材料供应十分紧缺。特别是重点建筑物和深切岭工程面广量大,水泥、钢材、炸药等材料极为缺乏。地委就发动群众刮土熬硝炼制土炸药,自建了寿县八公山和霍邱四平山两个水泥厂,解决炸药和水泥的燃眉之需。“大跃进”时期各地农村经济遭到破坏,口粮不足、物资匮乏等困难接踵而至,工地上消极怀疑情绪蔓延,有群众甚至抱怨“史淠河,十辈河,十辈子也挖不成河”。地委为此开展了灌溉效益的调查,用大量的事实宣传灌溉效益,让群众看到工程带来的真实变化,发动群众继续投入施工。“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造反派夺权,淠史杭建设受到严重冲击。这时,一部分已被“夺权”的各级干部自愿站出来,到工地参加劳动、领导生产,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勇担使命,在行动上表现为依靠群众克服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理论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7]。淠史杭建设中,六安地委紧紧依靠人民,各地的民工、干部和职工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和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地委通过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政治思想鼓动,组织起大兵团劳动力组合、庞大的物资调配及后勤保障工作,保证了工程的正常施工。工程建设缺少现代化建筑材料,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广大建设者就对原始的施工工具开展技术革新,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专攻黄礓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土工具“倒拉器”,以群众的智慧克服了工程建设中的千难万险。
勇担使命,突出表现在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上。工程建设每到关键时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冲在第一线。1959年夏全区干旱严重,地委动员民工、机关干部和城镇居民14万人突击开挖渠道,提前实现灌溉效益,增强了建设工程的决心和信心。省委两次支援淠史杭工程建设。1961年6月,省委组织合肥市大专院校学生和工人7000多人,参加开挖大潜山干渠。1966年大旱期间,省委和合肥市委又调机关干部、学生、工人和部队,到肥西县突击开挖将军岭切岭段渠道,当年淠河水送入董铺水库,实现了给合肥供水的目标。在平岗切岭这个最艰巨的钉子工程中,霍邱县党员干部同6个水利团5万儿女一起搬石运土,日夜奋战,提前完工切岭工程。1959年3月龙河口大坝出现险情,舒城县委动员县机关70%干部上工地,组织8万人大会战,保证了大坝的安全。淠史杭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黄昌栋,被人们誉为“淠史杭的活地图”,因积劳成疾,到医院检查时已是肠癌晚期,在弥留之际他仍对工程修正规划提出了40多条建设性意见,病逝时年仅42岁。工程党委会副书记魏胜德常年在工地一线,抱病指挥了将军山渡槽的施工,病逝时年仅48岁。
四、牢记初心使命,做新时代的奋进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永远保持奋斗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8]。60多年前,党带领皖西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14年时间建成了地跨江淮、横贯皖中的伟大工程。60多年来,淠史杭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昔日的千里贫瘠之地变成了今日的鱼米之乡,皖西和合肥等地城乡生活用水得到了保障。淠史杭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奇迹,承载着皖西老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见证了老区发展艰苦奋斗的历程,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的奋进者。
第一,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老区精神的传承者。皖西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皖西牺牲了30万儿女,铸就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治淮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皖西兴建了6大水库、淠史杭工程和开辟沿淮行蓄洪区,50万亩耕地被淹没,50万儿女移民搬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可持续发展,六安拒绝污染项目,牺牲发展速度,为后代保住了青山绿水。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对进一步推进老区脱贫攻坚,加快实现老区绿色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对党忠诚的坚定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逆境走向顺境、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淠史杭建设中,皖西人民用牺牲和奉献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理想信念,是对党忠诚的坚定体现。在新时代,要把弘扬淠史杭工程建设的伟大精神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中,激励党员干部永葆忠诚的本色,自觉践行“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第三,站稳人民立场,做新时代为民务实的担当者。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淠史杭建设中,各级党组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建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六安最伟大的成就。淠史杭作为皖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站稳人民立场,永葆为民本色,始终把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记初心使命,永做人民公仆。
第四,继承奋斗精神,做新时代攻坚克难的奋进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10]。在淠史杭建设这场已进行60多年的接力跑中,一代代人舍身忘我,勇担重任、攻坚克难,为后代留下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新时代,我们应坚定地做攻坚克难的奋进者,坚决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坚决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好山水,坚决筑牢防范风险的防火墙,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担当,加快幸福六安建设,为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安徽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52、53页。
[2] 安徽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淠史杭灌溉工程志》,皖内部图书2000—081号,2000年版,第55页。
[3] 六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六安市志》,黄山书社2019年版,第617页。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
[5]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水利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6] 杜维佑:《淠史杭工程决策前后的回忆》,载于中共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皖西党史资料辑要第七册》,2018年内部资料,第134页。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
[8] 《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光明日报》2019年1月10日06版。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
[10] 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8年12月19日02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