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革命的成功实践是中国革命辉煌历程的生动缩影和集中体现,也蕴涵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人民中心论”思想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挖掘大别山革命实践中蕴涵的“人民中心论”思想,旨在从大别山老区的生动革命实践中,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探寻中国革命胜利的密码,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今天的发展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继续奋进的磅礴力量。
一、“人民中心论”思想的提出及核心内涵
1.提出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时代脉搏,观察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顺应民意,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人民中心论”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有一个渐进的过程。2015年10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这一新命题。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重申了“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1]这就从理论的高度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到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层面。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会议、多个领域反复阐述、一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式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显著特点。“人民中心论”思想已经成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一条红线。
2.核心内涵。“人民中心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是通过深入总结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群众观、人民观,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而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内容就是围绕人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落脚点。一言蔽之,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价值取向层面即一切为了人民;二是动力主体层面即一切依靠人民;三是目标归宿层面即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大别山革命实践中蕴涵的“人民中心论”思想
大别山革命历史,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别山苦难辉煌的伟大革命实践中蕴涵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人民中心论”思想。可以说,大别山的革命历史就是一部党与大别山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是党和人民军队依靠大别山人民、解放大别山人民、造福大别山人民的历史,是党与大别山人民鱼水交融、生死相依、携手共进的历史,是一部用血与火的伟大实践诠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鲜活教材。
1.为人民而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别山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剥削的大别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探寻救国救民道路,大别山仁人志士奔走呐喊,人民奋起反抗,在历次改良、改革和革命运动中,大别山人民始终冲锋陷阵、奋勇当先,太平军及捻军的征战、会党起义、反洋教斗争、淮上军起义等在大别山都轰动一时,但各次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也给大别山人民带来了新的曙光。肩负着救民于水火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了。这期间,大别山的人民和大别山的党组织都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成就了大别山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的历史地位。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中国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李汉俊、刘仁静5人,涌现了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陈延年、陈乔年及曹渊、许继慎、吴焕先、郭述申等一大批革命先驱者。这里较早诞生了一批党的组织。1921年11月,中共湖北黄冈县陈策楼小组成立,次年发展成为党支部,成为大别山地区成立最早的党组织。[2]1922年春,皖西寿县就出现“二三同志”的党小组。1923年冬,安徽成立了中共安庆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1925年,豫南第一个以共产党员为主、党团合组中共信阳党团独立支部成立。[3]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为了救人民于水火、救民族于危亡,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大别山地区党组织顺应时代发展大潮诞生了。从此,大别山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因人民而兴。大别山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建立,是大别山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大别山人民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有了坚实的力量依靠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大别山地区党组织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为大别山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团结带领大别山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篇章,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建党基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四度辉煌”的大别山革命历史。[4]首度辉煌,是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以黄麻起义、商南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为代表的三大武装起义,其重要成果就是创建了以红四方面军为代表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开创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形成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二度辉煌,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红二十八军坚持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下来当时全国唯一有军级红军建制、牵制敌人最多、区域面积最大、红军部队人数最多的一块游击区。大别山红旗不倒就是因为有这支强大的红军始终坚持战斗。三度辉煌,是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初始中原解放区突出的战略地位和中原突围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四度辉煌,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创建大别山解放区,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对改变全国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大别山区成为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和开国将军。据统计,从大别山区一共走出了2位国家主席、1位共和国元帅、3位解放军大将、13位上将、44位中将、300多位少将。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有5个县位于大别山区,分别是红安、金寨、新县、大悟、六安(原六安县)。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一批英雄的红军部队。大别山区先后组建了50多支主力红军队伍,占全国总数151支的30%以上。[5]在28年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有100万大别山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在册烈士就达13万多,英雄的大别山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铸就了光耀千古的大别山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正是在带领人民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成就了自己的灿烂辉煌。
3.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大别山区党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团结一心、同心同德、生死相依,筑起了打不烂、摧不垮的钢铁长城,促就了大别山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土地革命时期,苏家埠战役打响后,六安、霍邱两县1万多群众直接服务于红军歼敌的战场,1万多名群众在战地以外运送粮食、副食品和柴草等,呈现出2万多红军作战、2万多群众支援的人民战争的壮阔场面。正是因为有广大群众的支援,大别山革命战争才得以胜利,根据地才迅猛扩大。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便衣队扎根于群众之中,打击恶霸土匪、救济贫苦百姓,被群众称为“流动的苏维埃”。在国民党实行“坚壁清野”的恶劣斗争环境下,群众依然想方设法掩护和支援便衣队。白天外出劳动时,老百姓自己饿着肚子,把饭藏在田边,让便衣队来取。他们把鞋脱下留给便衣队,自己光着脚回家。正是群众的无私支援,红二十八军才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实施战略展开,提出与大别山人民群众共存亡口号。大别山人民积极参军拥军,出现男子为解放军带路送情报、抬担架、转运伤病员、保管军用物资,妇女为解放军缝补洗浆、看护伤病员的动人景象。金寨群众纷纷献粮捐衣,仅铁冲乡高畈村民就为驻军献大米7007斤、稻谷1512斤、烧柴2490斤、棉衣16件、鞋子49双。在整个大别山革命中,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100万人英勇捐躯,大别山人民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革命老区呈现出“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壮观景象。刘伯承在回顾创建大别山解放区这段历史时感慨地说:“我们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依靠的是碉堡”,“这就是二野在大别山战争胜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6]
4.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大别山地区党组织成立后,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追求始终不渝。许多共产党人原本家庭条件优越,却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他们不图当官、不为发财,只为“唤起工农千百万”,改变中国人民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境地。1929年春荒,六安六区区委书记桂伯炎、支部书记桂杰生,为了穷苦大众生计,带领群众,向当地企图囤积发财的粮商“借粮”,为平民百姓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共产党员吴焕先,出生地主家庭,为减轻劳苦大众负担,公开反叛自己的阶级家庭,把自家出租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把农民借的租子、债款,连本带利统统勾销,还把契约和借据都付之一炬。出身地主阶级家庭的皖西西镇暴动领导人之一的刘仁辅,1930年在一次战斗中受伤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透,他痛斥敌人:“我们共产党不为名誉地位,不图升官发财,信仰的是共产主义,为的是天下穷苦人民得解放,我们舍得一切,甘愿奉献一切。”敌人将他活活钉死在六安城门上。刘仁辅牺牲后,他大儿子刘锡谷、二儿子刘锡锦夫妇、三儿子刘锡俊、四儿子刘锡杰受其牵连先后惨遭杀害,他家的房屋和财产也被洗劫一空。刘仁辅全家为此献出了6条宝贵生命,满门皆为忠烈。党关爱百姓,一心为民,人民群众就打心眼里拥护党拥护革命,他们发自肺腑地喊出“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党带领大别山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曾经饱受磨难的大别山人民终于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三、“人民中心论”思想对振兴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启示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今天,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的步伐已经迈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大别山的生动革命实践中汲取继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1.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一切为了人民这一价值取向,必须长期坚持,始终不渝。在实现大别山老区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作为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为人民而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继续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进而汇聚起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前进力量。
2.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一切依靠人民这一动力主体,必须长期坚持,始终不渝。新的征程上,我们实现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开创大别山革命老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未来,必须牢牢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才能行稳致远,人民群众也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美好生活。
3.始终坚持为人民造福。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目标归宿,必须长期坚持,始终不渝。大别山革命老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的地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6年4月、2019年9月两次来到大别山革命老区考察调研,并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让人民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就是我们老区人民最坚实的依靠,共同凝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1] 苏仪 杨蔚.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探析[J].南方论刊,2020年第2期。
[2]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黄冈历史简明读本.(鄂)4211-202111/(图)。
[3]大别山干部学院.大别山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7。
[4]石仲泉.“大别山精神”刍议[J].苏区研究,2017年第4期。
[5]胡遵远.辉煌鄂豫皖 英雄大别山.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2020年12月2日发布。
[6]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