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品轩(1906——1981),六安市裕安区人。1931年5月参加六安第四区苏维埃政府赤卫队,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西征入川,开始投入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任红四军十师二十八团班长、二营副连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红十一师三十二团政委。
1935年三、四月间,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在此前后,红三十二团担任断后掩护任务,保证了五六千伤病员的安全转移。7月中旬,方面军总部决定抽三个团补充到中央红军去,其中三十二团1100余人拨给红一军团。余品轩对该团指战员感情很深,但接到命令后二话没说,认真负责地做好部队移交的政治思想工作。他先党内后党外,先干部后战士,找指战员反复说明,无论哪一方面军都是党领导的队伍,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每个人都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到了红一方面军,无论是保留建制,还是分散补充到各部队,都要服从分配,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为人民立新功。部队顺利移交后,他才带着通讯员、勤务员去三十三团任政委。
1935年8月,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过草地。三十三团刚出发不久,就遇到了泥泞难走的土丘岗,遍地都是黏糊糊的泥浆,一迈步就陷进四五寸深,插进去一只脚,拔出来一腿泥,给行车带了很大困难。这时,余品轩面对行军行列,高声大喊:“同志们!党中央,毛主席有电报指示,快出草地啦,向抗日的出发阵地陕北前进!我们比比赛吧,看谁不掉队!”字字铿锵有力,句句鼓舞打动人心,战士们昂首挺胸,步伐走得更有劲了,忘却了饥寒和疲劳,精神抖擞地走在长征路上。两过雪山草地,余品轩积极发扬一位共产党员和红军干部的好品质和好作风,认真抓好部队思想政治和宣传鼓动工作,关心干部战士的生活和身体,要求大家互帮互助,克服困难,要求士兵委员会搞好经济公开、民主管理,尽量改善饮食,每月清算一次伙食账,将伙食结余分给战士、干部作零花钱,同时加强纪律、宗旨、理想和前途教育,使部队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斗志。1936年6月,他调任红九军二十七师政治部主任。
7月,他们第三次过草地。余品轩总是把自己的乘马让给伤病员轮流骑,要求营连领导照顾好掉队人员,组织收容队,帮助他们扛枪背包,病重的要派人抬着走。每到宿营地,即使很晚了,他都要询问各营连收容队是否到达宿营地,要设法为他们弄点吃的喝的。可是二十七师担任后卫,沿途能吃的野菜都给兄弟部队挖掉了。他不顾自己受过伤、患贫血病、体质差,拄着拐杖和战士们一起在淤泥中艰难地行走,四处找野菜,最后毅然杀了自己心爱的乘马给大家充饥。行军途中,他时而停下来落在队伍的后尾,时而奋力赶到前面,不停地开展政治鼓动:加油啊,同志们,快出草地啦,胜利就在前头!在他的组织和影响下,战士们边走边说笑话、讲故事、唱革命歌曲和家乡小调,打竹板表扬好人好事,互帮互助,忘记了艰难的处境,最后终于走出草地,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9月部队进入甘南,10月抵达甘肃会宁与中央红军会师,走完长征路。
10月下旬,余品轩随红西路军渡过黄河,二十七师于11月14日占领甘肃古浪城,接着与优势敌人激战4个月,艰苦转战于永昌、山丹、甘州、临泽、裕固等地。1937年3月中旬,在掩护兄弟部队突围的战斗中,他再次负伤。他和部分伤员赤用空拳分散突围后,凭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忍受极度的饥寒、疲劳和伤痛,一路要饭和啃树皮,艰难地向着东方、向着黄河、向着延安前进。走到武威,还是被敌人俘虏,关进监狱,没有出卖任何秘密,后被编入“劳役团”送到兰州修公路。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设法逃了出来,回到党的怀抱。
抗日战争时期,余品轩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独立团副团长,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新编第七旅二十团副团长,豫西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二旅政治部主任,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河南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南阳军分区司令员,中共南阳地委常委,河南军区兵役局局长,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